波斯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埃蘭時期。西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抗統治今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國,波斯第一帝國建立,隨後波斯東征西討,最終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西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亞曆山大大帝所滅,此後時間裡,波斯這裡先後經曆了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帝國三個政權,直到西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此後波斯逐漸伊斯蘭化。
伊斯蘭化時期,尤其是阿拔斯王朝在波斯的統治崩潰後,波斯成為了周圍各方勢力的角逐地,其中既有波斯本地人,也有突厥人和蒙古人。西元1779年,波斯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波斯,建立了愷加王朝,也叫做卡紮爾王朝。
進入新世紀後,列強勢力逐漸滲透到了波斯境內,這給愷加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新世紀初的幾次羅波戰爭,讓波斯喪失了不少北部的領土,而同時期與不列顛人簽訂的協議,也讓不列顛獲得了不少的貿易特權,波斯的領土主權和經濟主權嚴重受損。
在本時空中,黃帝曆4571年的呼羅珊戰爭結束後,呼羅珊成為了塞裡斯的附屬國,此後塞裡斯的軍情局開始在波斯境內安插間諜,為布局波斯做好準備。而之後在塞裡斯軍隊強大的威懾力下,波斯也被迫與塞裡斯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承認塞裡斯在波斯享有特權,因此現在是三國鼎立的局麵。
波斯現任沙阿為納賽爾丁,黃帝曆4545年登基,他一直想讓波斯擺脫這種任列強宰割的狀態,為此他推行了不少西化改革,不過礙於國內外的反對勢力強大,改革進程十分遲緩,還激化了國內矛盾。
黃帝曆4576年8月,波斯首都拉伊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遊行示威,遊行群眾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恢複波斯榮光”等口號,不過遊行示威最後演變成打砸搶,在拉伊的不少塞不羅商人的店鋪都被洗劫一空,因此當時的三國大使強烈要求納賽爾丁嚴懲示威人群。而納賽爾丁由於懼怕三國的實力,便派出了大量軍警前去鎮壓。
遊行示威最後被波斯軍警給鎮壓下去了,不過這也引發了波斯民眾對愷加王朝的強烈不滿,他們當中有人主張推翻愷加王朝,有的主張殺掉納賽爾丁以讓愷加王朝重獲新生。在鎮壓過去的三天後,納賽爾丁在出行時遭遇了刺殺,不過幸虧他反應及時,因此刺殺沒能成功。經此事後,納賽爾丁大大加強了防衛工作,每次出行都要先派人去清掃人群。
黃帝曆4578年3月,波斯的北部、西部及南部都發生了反對愷加王朝的起義,而納賽爾丁無力派兵鎮壓,便請求三國幫助。而三國也趁此機會出兵,很快便撲滅了起義,不過卻占領了起義的地方,並沒有要走的意思。
納賽爾丁一看三國軍隊賴著不走,不由得暗暗叫苦,不過他也無能為力,最後隻好與三國簽訂了《拉伊條約》,而這條約除了沒有要求賠款外,基本上就是曆史上《辛醜條約》的翻版。
《拉伊條約》確立了三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其中東南部為不列顛的勢力範圍,西南部為塞裡斯的勢力範圍,北部為羅刹國的勢力範圍,在各自的範圍內,三國都有開采資源、修築鐵路、開辦工廠以及駐軍的權利。更糟糕的是,三國還可以任免各自勢力範圍內的波斯官員。如果拉伊方麵發布政令,那地方官員是否執行還要由三國駐軍司令來決定,這等於愷加王朝喪失了對地方的控製權,實控地方隻有拉伊一帶,而納賽爾丁也因此成為了拉伊市長。
不過,三國雖然劃定好了勢力範圍,但彼此摩擦不斷,三方時有發生軍事衝突,不過三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招募了不少波斯人參軍,因此在衝突當中死的都是些波斯人,而三國也不心疼,畢竟死的又不是自己人。
《拉伊條約》簽訂後,納賽爾丁徹底擺爛,每天不是吃喝就是玩樂,國家大事一概不管,因此他漸漸成為了傀儡,權力掌握在宰相手裡,而三國見狀,紛紛爭奪這個宰相位置,搞得拉伊政治一片混亂。最後,三國決定額外增加兩個宰相職位,並指派親近自己的波斯人擔任。
黃帝曆4578年的最後一天,拉伊又發生了規模巨大的遊行示威,示威人群還是要求把帝國主義趕出波斯去,不過這次遊行示威還是演變成了打砸搶,但力度比之前更大了,有的人甚至還有火器。
不過,凱拉特邦發給威廉一世的電報卻有點不完整,那就是不止不列顛人遭受到了這次劫難,就連塞裡斯人和羅刹人也是如此,他們當中也有的人想去到圖蘭和呼羅珊避難。儘管波斯各地已經成為了三國的實際領土,但在此居住的三國普通百姓仍是少數,基本上都是些商人和軍人,而想離開波斯的,也正是這些普通百姓,因為駐軍不會為他們提供保護。
因此,這次遊行示威,還真和塞裡斯沒什麼關係,不過威廉一世可不這麼想,他就認定這次的遊行示威一定是塞裡斯人在背後指使的,為此他決定增加在波斯的駐軍,並派出探子潛入塞裡斯的勢力範圍看看那裡的情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