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瑄的威名和承諾,沒陵讚會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
“等開戰的時候,我軍需先確定沒陵讚的兵馬在何地,再進行布置。”
由於知道曆史,李瑄也覺得沒陵讚會起到關鍵作用。
“敢問李帥,此戰要進行到何種程度?”
段秀實突然向李瑄詢問道。
“如果可以,自然想完成最大勝利,一勞永逸。成公去過吐蕃,了解吐蕃的山川地形,說說你的想法,不須避諱?”
李瑄讓段秀實暢所欲言。
他這麼說意思很明了,最好能擒殺禦駕親征而來的尺帶珠丹,直接讓吐蕃在未來十年裡,不敢向北看一眼。
李瑄要在天寶年間對吐蕃的戰役中,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同時,為他王者歸來,征服吐蕃打下基石。
“此次屬下入蘇毗的之所多瑪,是吐蕃至大唐的主道必經之路。而多瑪距離黃河源頭很近,背靠巴顏喀拉山,此山雄偉高大,貫穿東西,是一道天然屏障,幾個山口險阻,不易通行。文成公主就是從這條道路抵達邏些。”
“唐入吐蕃的另外一條道路,過日月山後,從尉遲川分道,順著青海從茶卡湖前通過,抵達都蘭,然後向西穿過盆地,再越過吐蕃境內的唐古拉山口,到達邏些。”
“這兩條道路可以在香日德河經過柏海(今紮陵湖,鄂陵湖)到巴顏喀拉山連通……”
段秀實向李瑄稟告的時候,從懷中掏出一張羊皮地圖,將唐入吐蕃的兩條主乾線,標記得一清二楚。
甚至連這兩條主乾線上吐蕃的驛站,也有記錄。
這是吐蕃出雪域高原的生命線。
香日德河,多瑪,柏海,這個戰略要地占住,就可以將吐蕃鎖在雪域高原中。同時,納整條黃河入大唐及大唐藩屬的懷抱。
李瑄認同將來勝利後,要占據這三個戰略要地。
本來這些都是最強盛時吐穀渾的地盤,但吐穀渾被驅逐以後,吐蕃將蘇毗安置在黃河的上遊,源頭一帶,成為吐蕃進攻河隴的大後方。
而積石山一帶的通頰部,一定也要被李瑄橫掃。
通頰也有十一個東岱,共五萬戶。
他頂在蘇毗的頭上,是不容小覷的力量。
李瑄要將黃河源頭的吐蕃大小部落、千戶所全部處理乾淨。
“如果我軍想辦法迂回至大非川和伏俟城以西,就有機會截斷吐蕃撤退的道路。沒陵讚分析,吐蕃讚普禦駕親征,很可能率領超過三十萬兵卒、奴隸,我們必須將俘、斬超過十五萬,才能保證占據這三個戰略要地,遏製吐蕃出雪域高原。因為我們的士兵出大非川後,很可能被冷瘴侵襲,這三個戰略要地,隻能讓蘇毗王派兵防守,我大唐隻能派一小部分士兵。”
段秀實指著地圖上的大非川和伏俟城以西,向李瑄說道。
經過段秀實的指點,李瑄確定一個事實,想要逮捕尺帶珠丹,然後將大部分吐蕃士兵留在青海一帶,就必須扼製大非川和伏俟城。
否則想要剿滅三十萬吐蕃士兵不現實。
就算將吐蕃打潰敗,他們沒命地往大非川逃,李瑄很難截住。
但關鍵是如何能扼製住吐蕃的後路。
想要越過吐蕃的三十萬兵馬,繞到吐蕃後麵似乎很難。
大非川倒是有可能,因為可以直接從九曲黃河跨過去,避開吐蕃軍營。
但伏俟城那一條生命線被吐蕃把守圍得跟鐵桶一樣。
說不定大非川也有吐蕃駐軍,畢竟那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唐軍還不能強行戰鬥,必須保證勝利的情況下繞後。
當前還不知道沒陵讚率領的一萬士兵在青海的哪個方向。
段秀實對於這種主力的碰撞,不敢決斷。因為那是李帥最擅長的事情。
他提醒李帥在勝戰的同時,能果斷抓住機會。
“成公的建議很好,今天作罷,明日和諸將、諸僚屬一起商議作戰事宜。”
李瑄又與段秀實聊一會後,讓段秀實退去。
天色已晚,他上午回來,還未好好休息一會。
李瑄讓裴瓔待在節度使府衙,以後在節度使府衙內的校場上訓練,適應盔甲作戰,馬戰。
裴瓔自稱善馬槊,大戰一觸即發,有他表演的時候。
李瑄回到府衙,長離為李瑄準備洗漱。
李瑄先去拜訪李泌。
先噓寒問暖,問李泌習不習慣。
李泌是謀士,軍事戰略家。
在李瑄未告知李泌謀反的意圖前,李泌都無法向李瑄提大戰略。
李瑄將唐、吐蕃古道地圖交給李泌觀看,也將段秀實的想法說出。
李泌認為,如果段秀實的提醒能做到,將最完美的結局。
大唐把控吐蕃入唐的道路,最起碼十年時間,吐蕃不能北上。
李泌未領兵打仗過,在戰術上他無法與吐蕃三十萬大軍鬥智鬥勇。
李瑄給李泌時間慢慢捉摸,他回去洗漱,好好休息一晚。
翌日,李瑄的僚屬和安思順、高秀岩、安重璋等將領齊聚一堂,集思廣益。
李泌也受邀請,參加此次會議。
許多將領還在軍營,如李朱師、哥舒翰、辛雲京、王難得、南霽雲等,他們需要率領主力,與九曲的吐蕃士兵對峙。
張守瑜、荔非元禮、楊景輝率領所屬兵馬,在堅守安人軍城、白水軍城、鄯州城。
一有敵人主力進犯的消息,他們就堅壁清野,據城而守。
此次河西諸胡,墨離軍吐穀渾出兵兩千騎,配合其他的河西諸胡,一共一萬五千騎,被派遣到赤嶺山口。漠門軍、綏和守捉等盯防石堡城下方的吐蕃步騎。
為避免出現差錯,臨洮軍的騎兵已經從九曲挪動到積石軍城的黃河邊,隨時能渡過黃河支援。
在唐軍參戰士兵未全部到齊之前,兵力還有很大的劣勢。
吐蕃膽小,沒有在大唐兵力最弱的時候,主動進攻。
“諸位,吐蕃兵馬分三部分,我軍兵馬未齊整,勉強應對。等我大軍全部聚集完畢,就開始反擊。假設吐蕃此次出兵三十萬,如有麵對吐蕃致勝的戰術,上策,中策,甚至下策都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商討!”
李瑄率先發話,請諸僚屬、諸將給出意見。
吐蕃讚普禦駕親征,諸將已經猜測到吐蕃的大概人數。
既然李帥讓大家想對策,肯定不是與吐蕃硬碰硬,將他們打敗。
他們都知道,李帥最不喜歡兩軍正麵衝突。
那樣的戰鬥,即便勝利,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吐蕃的盔甲不少,其精銳士卒戰力強悍,視死如歸。
而且吐蕃兵分三路,以防禦態勢,互為犄角,不論突襲哪裡,吐蕃必然能從其他方向支援而來。
李瑄的幕僚和將軍們七嘴八舌,商議一個時辰,也沒有商量出一個讓所有人認同的計劃。
主要是吐蕃雖然三個陣營,但距離太近,最多一百裡。
圍點打援,極速突擊,疲兵之計,聲東擊西,詐敗誘敵等等。
無法繞過的一個坎就是吐蕃士兵多於唐軍,並離唐軍太近。
不論怎麼變,吐蕃都能第一時間組織比唐軍更多的兵馬。
貿然交戰,損失慘重是必然的。
“將軍,吐蕃三十萬大軍,一次就能吃掉一座大山。吐蕃在諸軍營中儲存的糧食,就算再多,也不過三四個月。如果將軍不急,吐蕃會急的。”
“傾國之力,如果隻是按兵不動,以吐蕃的地勢,他們堅持不了多久。”
在眾人談論如何進攻吐蕃的時候,李泌向李瑄提出這一條信息。
按照推理,吐蕃在失去百穀城和九曲諸城後,也得跋山涉水將糧食運到諸軍營。
縱然牛羊好趕,但牛羊也得吃草。
“如果與吐蕃僵持,大唐倒是不怕,我大唐準備充分,且距離國土更近……”
李瑄點了點頭。
他覺得主力僵持可以,但必須分出隊伍動起來,為吐蕃製造壓力。
就像李泌所說,吐蕃費這麼大力氣,不可能隻是為了防守青海。
吐蕃必然會想辦法將戰端開啟……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