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瑄的話,曹吐羅非常遺憾。
他雖然是如浮萍草一樣飄蕩的粟特商人,但曹國是他的家鄉。
他希望家鄉不被大食人欺淩。
還有他們這樣的商人,動不動被大食人敲詐勒索。
這條絲綢之路,也越來越困難。
隻有被李瑄治理的河西走廊,是粟特商人最理想的環境。
如果整條絲綢之路都如現在的河西走廊一樣,那該多好啊!
“請元帥觀看您需要的棉花種子。”
現在是商人環節,曹吐羅請李瑄到府衙外麵觀看。
“現在黑衣大食叛亂,棉花種子是如何弄到的?”
與曹吐羅出府衙的時候,李瑄向曹吐羅詢問。
“在得到元帥要棉花種子的消息後,我快速回西域,那時黑衣大食還未造反。”曹吐羅向李瑄回答道:“不過大食在內亂,那裡麵的東西更容易得到。”
李瑄點了點頭。他知道大食改朝換代需要持續很久。
大食也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
“元帥請看,每個駱駝上都有三袋棉花種子。一共五十匹駱駝,一百五十袋,這些都是我們冒著生命危險,一路打點,才到達您這裡。”
曹吐羅向李瑄介紹的時候,不忘商人本色。
哪怕李瑄是手握三十萬兵馬的元帥,他也想多賺一點。
之前李瑄可是放出豪言,運輸一次棉花種子,能得到絲綢三倍的利潤。
正因為李瑄的名聲,他們才會這樣做。
“把棉花種子取下讓我看看。如果沒有問題,少不了你們的利潤。”
李瑄自然不會黑這些粟特商人,他要可持續發展,不能做出殺雞取卵的蠢事。
不單單是棉花種子,以後會有其他事情,需要用到這些粟特商人。
一袋袋棉花被取下後,將袋子口打開。
這些棉花都用皮革包裹著,害怕淋水。
對粟特商人來說,這些棉花是他們的命根子,一定不能潮濕。
其中一個袋子打開後,李瑄抓了一把,每一粒種子上都帶著棉絲,很乾燥。
“元帥,這裡有一袋棉花,是送給您的。”
曹吐羅從馬上取下一個袋子,裡麵有一枚枚已經裂開的棉鈴。
李瑄拿起一個棉鈴,將棉鈴掰開。
這棉鈴比後世的棉花小多了,質量也特彆差。
這樣的棉花,李瑄估計種一畝,最少需要十斤以上的種子。
雖然這種棉花品種不好,但這隻是對李瑄這種見過世麵的人來說。
從無到有,已是勝利。
就像長安城外的桃和梨一樣,即便是當貢品的桃梨對李瑄來說都很一般。
可對李隆基來說,上貢的桃梨就是極品。
隻要能做成棉衣、棉被,百姓眼裡這就是最佳的品質。
“不錯,我都收下了。你要絲綢還是要金銀!”
李瑄將所有袋子的棉花種子都看一遍後,向曹吐羅問道。
“絲綢!”
曹吐羅不假思索。
如果是絲綢,他運送回去還能賺一筆。
他本就計劃回去的時候,運輸一批絲綢。
“好!我之前說讓你們賺絲綢三倍的利潤。你用五十匹駱駝運輸絲綢,能賺多少?”
李瑄向曹吐羅問價。
“按照元帥所說,我要收元帥一千五百匹絹。”
曹吐羅直言道。
他沒敢多要,這是李瑄承諾的。
“可以!”
李瑄點了點頭。
他沒有討價還價,棉花的出現對中原太重要了。
李瑄相信隻要他提供思路,很快就有能人能將棉花織成布。
“多謝元帥!您有吩咐儘管說,我一定全力將您喜歡的東西運到河西。”
曹吐羅見李瑄答應,喜不自勝。
帶著一千五百匹絲綢回去,他又能賺一波。
李瑄將劉晏叫出府衙,吩咐他將此事記錄,從營田的倉庫支出絹一千五百匹。
如果按照十斤一畝地計算,這些種子能種上千畝。
隻要有一波成熟,就能培育出更多的種子。
棉花種植地就在河湟之間,今年發動百姓開辟荒廢已久的田地,明年三月種植棉花種子。
等將吐蕃打敗後,河湟之地就不會再被吐蕃鐵騎踐踏。
由河湟之間,發展到安人軍、白水軍、寧塞郡、安鄉郡、九曲郡、洮陽郡。最後再往河西走廊發展。
李瑄希望十年之內,棉花能開滿河隴,像桑、麻一樣常見。
“李帥,這是何物?”
劉晏不解李帥為何用一千五百匹絹換一百多袋這種東西。
“這是來自大食國的農作物,被稱為棉花,等此物開花,能避免許多百姓被凍死……”
劉晏向李瑄解釋道。
“有此神奇!”
劉晏驚訝。他隻知道木棉,不清楚棉花。
“努力吧!先利用節度使軍屯,將棉花培育起來,然後將種子發放到百姓手中,這才是我們這些官吏該做的事情。”
李瑄鄭重地向劉晏說道。
等棉花開花,他將棉花弓弄出來,填充一件棉衣,世人就會知道棉花的好處。
當然,這種棉花產量低也是不可忽視的。
將來李瑄要考慮中原的百姓,有無耕地去種植棉花。
畢竟一切要以糧食為主。
“元帥,後會有期!我回去後立刻將您的信件交給國王。”
翌日,攜帶著李瑄寫給哥羅仆祿的信件,曹吐羅滿載而歸,向李瑄告彆。
“希望我們將來還可以再見!”
李瑄說了一句話,讓羅興送曹吐羅出府衙。
“三年多了。”
曹國國王哥羅仆祿的求救,讓李瑄意識到自己與西域近了。
高仙芝的性格,注定他會經營西域失敗。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
高仙芝身上擁有閃耀千古的亮點,也擁有令人不齒的惡習。
估計現在高仙芝已經快到達小勃律。
曆史上吐蕃沒來得及支援小勃律。
現在更沒有機會支援。
不久前,高仙芝率一萬安西軍經過三個月的翻山越嶺,突襲連雲堡,又俘殺依靠連雲堡安營紮寨的九千名吐蕃士兵。
而後,高仙芝留下老弱,帶人進攻小勃律,斬殺諸多投靠吐蕃的酋長,俘虜小勃律王和身為吐蕃公主的王後。
小勃律王在得知唐軍殺來前,派人經過藤橋向吐蕃求援。
但吐蕃兵馬儘在青海,西域方向大勃律國內的吐蕃士兵也被抽調。
剩下的吐蕃士兵害怕,不敢如曆史上一樣去支援。
以至於夷夏都認為高仙芝能大獲全勝,全靠李瑄牽製吐蕃三十萬兵馬。
否則以高仙芝的兵馬,必然抵擋不住吐蕃的援軍。
甚至高仙芝也這麼認為。
他已經做好應對吐蕃援軍的準備,但派兵到婆娑夷藤橋後,過藤橋數十裡,都未發現吐蕃士兵的蹤跡。
……
“啟稟李帥,末將親自帶人探查吐蕃在九曲的營壘。他們隻是象征性地派遣輕騎驅逐我們幾次,但最終還是被我們接近。吐蕃九曲軍營的營壘看起來很不牢固,末將都看出數道破綻。末將覺得九曲十萬大軍全力攻擊,一天就能攻破營寨,殺入營壘。”
赤水軍副大使李朱師特意從九曲回來,稟告這件事情。
之前他們的探馬,隻是遠遠觀察吐蕃營寨。
得到李瑄的命令後,他靠近營壘,已經做好大戰一次的準備了。
沒想到吐蕃很輕易就被他們突破,得以窺探九曲吐蕃軍營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