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非但沒有怪罪,反而從本就緊張的國庫裡拿了銀錢出來,給他們當做來回的盤纏。
剩下的人繼續與孝公交談。
在有人問到秦孝公該用哪種學說治理秦國時,孝公直言秦國求實不求虛,隻要能讓秦國富有強大,哪家都行。
這讓很多名士高興不已,原本走了的人中又有人跑了回來,孝公也依舊以禮相待。
這般謙遜大度的君王,秦勝隻在很久遠的史書上見過,但史書上也已經很久沒出現過這樣的君王了。
但凡上麵那位有秦孝公一半的謙遜大度,大順說不定都已經成為了強國。
既成為了強國,那離成為帝國還遠嗎?
秦勝心裡歎氣,每次替楚易安寫書他心裡都無法平靜下來,總忍不住拿上頭那位和秦孝公比。
越比越覺得上頭那位是個庸才,庸才就算了,疑心病還重,儘殺忠良,連秦孝公的衣角都比不上。
若讓他發一篇秦孝公這樣的求賢令怕是能要了他的命。
畢竟求賢令裡秦孝公可是數了曆任皇帝的不是。
當今皇上現如今還在耿耿於懷先皇曾經發布的罪己詔視秦家為眼中釘呢。
一經對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越比秦勝越覺得秦孝公這樣的皇帝可能隻有史書上和夢裡才有。
有生之年若真有幸能遇上這樣的君王,他談何把自己作賤到這個地步?
三個月之期到來,那群外出遊曆的名士返回國都,紛紛為秦孝公獻上治國良策。
數量龐大的竹簡鋪滿了他麵前的桌案。
秦孝公卻大失所望,甚至對求賢令都產生了很大懷疑。
無他,他沒有想過,那群名士竟也不過俗人,都有顆世俗之心。
怕苦怕累怕窮。
讓他們周遊秦國三月,他們卻隻在縣府打轉,這樣的人獻上來的治秦之策真的有用?
這樣的行為又真的是大才治世該有的行為?
果然強秦還得靠自己,名士難求,高人難遇,能夠扭轉乾坤的大才更是可遇不可求。
秦孝公已經不對那群各國跑來的名士抱有希望,他決心自己謀劃強秦之道。
以秦孝公的能力,就算不能讓秦國強大,但他也能保證秦國在他手頭不至於衰弱。
於是他更加刻苦,將自己的書房擴大了三倍,裡邊全是各種務實書籍。
可就在這時,下人來報說景監求見,還極力為他推薦一人,衛鞅。
秦孝公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見了衛鞅,問他有何治國良策,態度極其謙遜。
可衛鞅上來就給秦孝公來了一大通辭藻華麗不著邊際的開場白,覺得治國之道王道治國乃最高。
把推薦他的景監都給搞得迷糊起來。
在場好多人甚至打起了瞌睡,秦孝公的態度也冷淡了些,問他何為王道治國。
衛鞅又開始侃侃而談,孝公打斷他後留了句以後再聽先生高談闊論便拂袖離去。
景監給孝公引薦了衛鞅,衛鞅見了孝公卻是這樣的表現,景監也覺得很丟臉,無地自容。
可他還是硬著頭皮很快又給孝公第二次引薦了衛鞅。
上次見麵聽衛鞅那些話聽得孝公很是不悅,可景監大力推薦,他還是去了。
結果去了之後又聽了一番衛鞅亂七八糟的言論,甚至還向孝公獻上了亡國之策。
搞得景監都想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