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任孫臏為齊國軍師。
在龐涓率兵攻打趙國之際他派兵攻打魏國新都大梁,致使龐涓不得不退兵返回去救援國都,用這種方法解了趙國的危機。
這便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了。
孫臏是將‘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也為後來的很多軍事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戰爭思路。
打仗為什麼要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打?
就應該靈活多變,通過巧妙的方式達到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效果才對。
就應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而不是刻板的上去跟人硬拚。
然而這次圍魏救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是在龐涓又率兵攻打韓國時,孫臏又來了一出‘圍魏救趙’。
所謂兵不厭詐,龐涓又匆忙趕回去救援,並下令全力追擊,一舉擊潰敵軍。
卻在馬陵遭到齊軍埋伏。
等魏國軍隊進入包圍圈,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自殺。
龐涓算是魏國唯一一個有統兵才能的上將軍了,龐涓的死亡意味著魏國將從此開始一步步衰弱下去,徹底從霸主的位置上退下來。
按理這時候齊國就應該順勢而上,大敗魏軍,計殺龐涓,田忌孫臏聲名鵲起。
有這兩大名將坐鎮,何愁這位置坐不穩?
可是齊國沒有。
馬陵大戰後齊國將相失和,鄒忌給田忌設了個謀反的圈套致使田忌被迫逃亡楚國。
孫臏見此大失所望,也退出到了山野隱居。
齊國驟然失去兩大名將,如何還能撐得起強國的名號?
於是,在這樣一個戰亂的時期竟然短暫的出現了一個均勢,好像大家的國力都差不多了,作為第一強國的魏國也被拉了下來,跟大家比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彆。
這麼個百年難遇的好機會就這麼送到了秦國麵前。
秦孝公和衛鞅當然是一點也不客氣,這大好的機會不抓住還等著他溜走嗎?
故事到這裡六國部分算是暫時寫完了,接下來便是收複河西之戰。
但是時間已經不早,秦勝一邊攆楚易安去睡覺,一邊拿著最新寫好的稿紙看的嘖嘖稱奇,不舍得放下。
秦勝會的東西很多,但他到底是將軍,對其他東西的興趣完全沒有對兵法的興趣大。
孫臏這場圍魏救趙堪稱兵不厭詐的典範,不愧是能上史書並被重點記錄的戰役。
兵者,詭道也。
秦勝心裡默念這句話,這句話其實這個世界有,但真能將這句話真正用到極致的將領卻沒有幾個。
孫臏能兩次圍魏救趙成功,還全殲了魏國最精銳的軍隊和龐涓,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對龐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