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皇後端坐在宮殿之中,麵色沉靜如水。當她聽聞孫權駕崩的噩耗傳來時,沒有絲毫的驚愕之色浮現在臉上。仿佛這一結局早已在她的意料之中,因此她心中並未掀起太大的波瀾。
夜幕悄然降臨,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步皇後默默地召集了丞相步騭、衛將軍全琮以及太子少傅諸葛恪等人來到殿內,共同商議如何妥善處理孫權的後事。
眾人圍坐在一起,氣氛凝重而肅穆。首先開口說話的是步騭,他微微躬身向步皇後行禮,然後緩聲道:“陛下駕崩,實乃國家之不幸。依臣之見,喪事應交由太常滕胤來主持操辦。當前正值國家多事之秋,各項事務繁雜沉重,喪儀宜一切從簡。停靈七日之後,便可將陛下的梓宮送入蔣陵安葬,以安其英靈。”
諸葛恪聽後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步騭的提議。他接著說道:“既是如此,那便即刻召滕胤前來一同商議具體事宜吧。”說罷,他轉頭看向步皇後,等待著她的指示。
步皇後微微頷首,隨即吩咐身邊的宦官速速前往傳喚滕胤入宮。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全琮突然站起身來,抱拳對步皇後說道:“微臣願親往通知京師軍隊封鎖城池,並暫且實行三日警戒,以防發生意外變故。”
諸葛恪聞言也點頭稱是,稱讚道:“全將軍此計甚妙,考慮周全,乃是老成謀國之舉。還望全將軍儘快著手去辦此事,以免貽誤時機。至於宮中禁軍這邊,我已然下令加強戒備,確保整個皇宮的安全無虞。”
全琮領命而去,對於這些繁瑣的政事,他作為一介武將實在提不起太多興趣,但此刻身負重任,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太常滕胤接到旨意後,匆匆忙忙地趕到了皇宮。此時的他已經年逾五旬,但看上去依舊精神矍鑠,身著一襲朝服,更顯其儒雅風範,那飽經滄桑的麵龐上透露出一種博學多才的氣質。
一進入宮殿,步皇後便麵色凝重地將孫權駕崩的消息告訴了滕胤。聽聞此噩耗,滕胤悲痛欲絕,不禁老淚縱橫,嚎啕大哭起來。待情緒稍稍平複之後,步騭走上前來,對著仍沉浸在哀傷之中的滕胤說道:“陛下的後事理應由太常您來負責操持辦理,還望您能儘心儘力,把這件事情辦好。若是在此過程中有任何需要協助之處,儘可與我們商議。”
滕胤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道:“陛下駕崩實乃國之大殤,理應隆重慶祝厚葬。然而,據微臣所知,現今我大吳國庫已然空虛,若要舉辦一場規模宏大的葬禮,恐怕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不知這喪事可否從簡一些呢?”
步騭聞言,輕歎了一口氣說道:“本相之前也曾如此提議過,眼下也隻能先暫且委屈一下陛下了。畢竟國事為重,還需以大局考慮啊。”步皇後聽後,亦是一臉悲戚地點頭表示讚同:“兩位所言極是。陛下一生心係我大吳的繁榮昌盛,想必對於自己的身後之事並不會過於計較。隻要我們秉持著對陛下的敬重之心去辦理,相信陛下泉下有知也定會理解的。”
這時,滕胤再次拱手言道:“既已確定喪事從簡,那麼接下來還請諸位一同商討一下陛下的廟號和諡號吧。”
諸葛恪拱手作揖,麵色鄭重地說道:“關於此事,在下早已深思熟慮。陛下作為我大吳的開國之君,其功勳卓著、德高望重,廟號理應為太祖,方能彰顯其奠基立業之功;而諡號嘛,以陛下這一生所取得的豐功偉績來看,稱之為‘大皇帝’實至名歸。”說罷,他微微低下頭,目光閃爍不定,似乎隱藏著什麼難以言表的心緒。其實,諸葛恪之所以會提出這般尊崇至極的廟號與諡號,乃是因為他內心深處對於孫權存有一份愧疚之情。
此時,步皇後將目光投向一旁的步騭,輕聲問道:“不知丞相對此可有不同意見?”步騭連忙躬身行禮,恭敬地回答道:“回娘娘,微臣並無任何異議。”得到步騭肯定的答複後,眾人皆知這件事情算是商討已定。
隻見諸葛恪向步皇後暗暗遞去一個眼色,步皇後心領神會地點點頭,隨即從身旁取出一個精致的木製長盒。她小心翼翼地捧著盒子,緩緩走到滕胤麵前,將其遞過去,並柔聲說道:“此乃陛下臨終之前交予本宮保管之物,乃是遺詔。還請太常大人在喪儀之上當著眾人之麵,鄭重宣讀。”說完,她轉過頭來,再次望向步騭,詢問道:“丞相大人,您可要先查看一下陛下的遺詔嗎?”步騭深知其中必有深意,趕忙搖頭擺手,誠惶誠恐地答道:“娘娘,既是陛下臨終前所做的安排,微臣怎敢貿然僭越,私自過目呢?一切謹遵旨意便是。”
太常滕胤領命之後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著手操辦相關事宜。不多時,整個皇宮便被白色所籠罩,放眼望去,儘是一片肅穆與哀傷。宮人們皆身著縞素,麵色凝重地朝著那座臨時為孫權停放靈柩的大殿緩緩走去。
孫權生前眾多的後宮嬪妃們此刻早已泣不成聲,悲痛欲絕,一個個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來。尤其是那些平日裡深受孫權寵愛的妃子,更是傷心到幾乎無法站立,隻能依靠身旁宮女的攙扶才能勉強前行。而太子孫亮和他的兄長琅琊王孫休,則站在最前列,他們望著父親的靈柩,淚水如決堤之水般不斷湧出,心中的悲傷難以言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