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隙不對,這裡還是鬆動的。”陳淩愣了一下,指著固定梳子的地方。
“梳子做的還不夠精細,而且入口的梳子和出口的梳子是差不多快的,你看梳理出來的紗。”李彥抓住紗,遞給陳淩。
“的確,有一些比較粗糙。”陳淩似乎反應過來,“這兩把梳子的作用不僅僅是梳理,還有牽引拉伸?”
“沒錯!入口的梳子一定要比出口的慢,這樣對紗線有拉伸,能讓紗線更加精細。”
“臣明白了!”陳淩興奮地說道,“陛下聖明!”
其他人都非常驚訝,好家夥!陛下這是要轉行了?
“現在就改。”李彥也激動起來。
這個世界的生產力並不算低,已經到了宋朝那個程度,紡織技術可以做到很精細。
不僅僅紡織業,種植業和農業都有一定的高度了。
之所以第一個選紡織業,是因為衣食住行這種剛需裡麵,衣這個商業模式,可以規模化、易儲存運輸,且周期短,回報快。
例如糧食,需要地裡長出來,這個周期是比較長的,而且運輸途中不宜儲存,有保質期。
住就更不必說,在這個時代,至少眼下這種生產力,想要搞地產,還不太現實。
行也是。
所以,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但珍妮紡紗機卻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紡織業的發展,帶動的不僅僅是服裝業的崛起,而是一套產業鏈的興起。
當然,對於現在的李彥來說,靠紡紗機賺錢太慢了。
他的目的還不是靠紡紗機賺錢,而是靠它搞外交。
把紗巾和絲綢規模化、批量化、產業化,不僅僅可以帶動產業鏈的形成,還可以把價格打下來。
“陛下,您先回宮歇息,奴婢在這裡看著。”王元吉說道,“等好了,奴婢給您拿過去。”
“不必了,朕就在這裡坐一會兒。”
李彥坐下來,放鬆下來。
周圍的人都很好奇,皇帝陛下以前不是隻喜歡皇後的嗎,怎麼現在對紡織感興趣了?
過了一會兒,王元吉過來:“陛下,楊大夫在外麵求見。”
“讓他進來,不,朕出去找他。”
想到這裡人多,李彥站起來走出去,禁衛軍緊隨其後。
“你們在這裡做調整,待會朕再來找你們。”
“是。”
出了紋繡院,穿過前麵的長廊,李彥走到一處涼亭。
“臣參見陛下。”楊寧大步走過來。
“不必多禮。”李彥看了一眼楊寧,又看了一眼站在楊寧旁邊的那個年輕人。
年輕人行禮:“臨安縣縣尉趙禹參見陛下,恭祝吾皇聖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