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現在軍中都在議論,我軍已經到徐州半個多月,卻沒有任何動靜,都在說大王害怕夏軍。”
說話的是一個精瘦的老者,須發皆白,但精神抖擻。
“黎先生也覺得我在害怕夏軍?”魏無忌問道。
“老朽不這麼認為,但老朽有點想不明白,我軍有兵力優勢,為何遲遲不動手?”
“那你來看這些。”魏無忌從案前取來一些文書遞給黎原。
“這些事?”
“這些是江南的一些士族或者官員,或者富商給我寫的信。”魏無忌淡淡地說道,“這裡麵有姑蘇郡的太守張文道,還有常州第一富商朱長鳴,洪州宣府的高成誌赫然在列!”
“就是那個以造紙聞名於世的高成誌?”
“沒錯,宣紙聞名天下,這幾百年,江南的君主僅僅靠宣紙的貿易,就賺了北方多少錢?”
黎原麵色詫異,難怪信陵君這段時間一直不動手。
“大王是覺得,這些人已經投誠我們,所以可以從內部瓦解他們是嗎?”
“我仔細研究過夏主推行的鹽引法,這個策略精妙無窮,對夏軍的後勤有極大的幫助。現在夏軍是不缺糧食的。我很好奇是誰為夏主出的這個策略。不過我更關注這場戰爭,要兵不血刃地渡過漢江。”
信陵君站起來,走到床邊,夜風吹拂著他那素雅的長衣。
他的目光明亮有神,整個人的氣質沉靜、淡雅。
“大王還是擔心北邊嗎?”
“是的,這一次我們從幽州抽調了一大半的兵力南下,契丹人肯定已經有所察覺,他們不會放過這一次機會。”
魏無忌眼神當中充滿了焦慮。
當所有人都認為大魏天下無敵的時候,信陵君卻看到了潛在的危機。
大魏一共有十五州之地,雖然良田千裡,但卻三麵受敵。
即便他推行了府兵製,對內部產生了極大的積極作用,可府兵製卻隻推行了五州。
且這五州都還有很大的問題。
黎原說道:“契丹人要打下來對付我們的邊軍,集結兵力至少要兩個月,北線兵力尚且還能抵抗契丹人,隻要穩紮穩打。等南部夏國問題解決,大軍快速北上,可以做到承接。”
“所以我才想兵不血刃拿下江南。”
“但時間恐怕不允許了。”
“來得及,契丹人要南下,未必會大規模發兵,現在已經八月,契丹人集結大量兵力,至少十月下旬發兵,那時候已經天寒地凍,不是打仗的時機。”
幽州之地,一旦入冬,天寒地凍。
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契丹人雖然能在冬天打仗,但要對付強大的魏軍,他們不敢冒這個險。
“大王是想要保全兵力,做到萬無一失嗎?”
魏無忌搖了搖頭,說道:“鹽引法雖好,但這些人都已經寫信願意投靠我大魏,說明鹽引法徒有其表,商人們或士族,送糧食北上徐州,給的可就未必是陸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