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陛下也提拔了一些能臣、賢臣。”公孫讚說道,“現在朝堂需要你這樣的人,我跟你說,今日新的農稅政令已經頒布了。”
說著,公孫讚取來草稿給宋濂看。
“你看,這是辦法到蘇常的。”
宋濂看後頗有些吃驚:“這是誰定的?”
“這是陛下定的。”
“皇帝定的?”
“對,皇帝定的!”
宋濂卻說道:“現在的問題卻還不僅僅是政策要改製,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朝廷上下的權力結構也需要改。例如這份稅政,頒發下去,可地方稅收的官員有大問題。”
“你說的對!”公孫讚深有感觸。
“鄉裡是吏員收稅,一些地方甚至呈報給私人收稅。縣令既是地方的監察官,又是司法官,還是行政官,更重要的是稅收也是他來操辦。老師在生前就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地方官吏要做改製,如果不做改製,再好的政策都無法下去。所以我認為皇帝之前有幾件事做的不錯,但依然沒有觀察到核心的問題!”
“你提醒我了!”公孫讚連忙起身去拿東西,那是關於轉運使的草擬。
“你看這個!”
“這是?”宋濂又拿過來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了一大跳,“這不是老師生前想要做的事情之一嗎?這是你草擬的?”
“蕭太師生前也打算做這件事的嗎?”
“先帝數次北伐,後勤都有問題。地方官吏權柄過重、稅收混亂,權責混亂不明,都是困擾大夏的問題。尤其是蘇常的世家豪強在當年魏吳之戰中被連根拔起後,蘇常地方官員獨大,已經沒有人能監察並製衡。稅務是有大問題的!”
“分權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元之能提到這一點,想必對接下來的形勢幫助很大!”
“不是我提的,是陛下!”
宋濂愣了一下,笑道:“元之說笑了。”
“真的是陛下,今日跟我商議的,我已經在物色京畿轉運使的人選,其實我今日急著見你,是想問你有沒有人選引薦?”
“有!前荊州刺史蔡霖,當年秦州的糧草都是他一手調度,此人做事雷厲風行,張弛有度,絕對能勝任京畿轉運使。”
“他現在人在何處?”
“在老家種地,早就退下去了。”宋濂苦笑道,“很多有誌之士都離開了。”
“你就不能跟我去見陛下?”
“我倒是願意將今日遇到的那人引薦給你。”
“我說的是你,轉運使是陛下要設立的,陛下年輕有為,有雄心壯誌,現在局麵混亂,需要你。”
“唉,我若真的袖手旁觀,就不會來京師了。”宋濂歎了口氣,“我聽說,去年陸康在徐州打的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