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郎君的名諱不是誰都能知道的。”劉文靜說道。
“是是,張家在新安郡也是有名的,我們家郎君在姑蘇學院求學,師出當今有名的大儒,王儒王老夫子。在下觀郎君英俊非凡,必然也出自名門,我們張家可以為郎君做個引薦信,也是可以的。”
劉文靜在李彥耳邊繼續小聲說道:“蘇常雖無世家大族,但地方上的鄉紳名流相互往來,相互引薦,博取清名,方便被地方衙門引薦,進入官場,這引薦的人越多,越出名,進入官場的概率越大,升遷越快。”
李彥心下了然,這就是世家大族不存在後,科舉尚未擴招的結果。
科舉沒有擴招,但地方上有錢家族花大價錢培養自己的兒子,通過科舉無法入仕,那就通過推薦入仕。
推薦這個東西是小範圍的,不是百信一人一票的投,而是地方有名望的人的推薦信。
這名望是怎麼來的呢?
花錢買的!
例如花錢修路、修橋,受災的時候,布施糧食。
久而久之,地方鄉紳,在地方百姓心中地位非常高。
所以,有皇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的說法。
意思是,皇帝的權力是很難直接發號到縣以下的鄉裡的,那裡都是宗族各自治理。
宗族裡麵的話事人,都是地方上有名望的鄉紳。
現在李彥遇到的就是此地有名望的鄉紳家裡的護院。
他說的推薦信,實際上就是鄉紳之間的社會關係通行證。
在洪州和荊州那些世家林立的地方,也流行著這些。
畢竟官方的人才通道不完善,社會就會依賴這一種形勢。
這也是李彥為什麼要興辦大學的原因。
在李彥抵達蘇州之前,他便安排曹謙德在蘇州辦了兩件大事:
一是設立姑蘇報社,並且頒布了報社管理條例,沒有獲得朝廷批準,一切私人不允許辦理報社。
二是設立蘇州大學!
這其實是將輿論權和人才通道從民間拿過來一部分,也就是削弱一些地方名流的影響力。
“我不要你們的引薦信,我也不是來博清名的。”李彥笑道。
“哦,那也沒關係,以後有買賣,也可以一起做。”
“不用了,我此次來蘇州隻為一件事。”李彥收起折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