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陛下效命,是草民的榮幸。”
“公孫弘在宰相那裡推薦你為太府寺卿,朕已經答應了。”
“草民何德何能。”
“你在蘇州經營十幾年,對商業的了解,比朝廷上任何一個官員都要深,朕不找你找誰?”
“承蒙陛下垂憐,草民……臣感激涕零,必鞠躬儘瘁!”
“朕問你,江寧織造司你怎麼看?”
“好地方!”
“如何好?”
“絲綢和布匹生產大大加快。”
“但朝中有官員說織造司產的絲綢質量差,公卿瞧不上。”
“那些官員平日裡要麼在官府裡上直,要麼在自己家中休息,要麼在朝堂上議政,他們哪裡知道一個普通的士人,想要買一件絲綢是多麼艱難。”
李彥點了點頭,公孫弘沒有推薦錯人。
沈彬至少對用戶定位理論是非常清晰的,這種理論,在21世紀很多人腦子裡都一團漿糊,卻還喜歡高談闊論。
沈彬能知道,非常難得。
“士人數量終究有限。”李彥又說道。
“第一、士人數量有限,絲綢的需求卻無法,一個士人一生可以準備一百匹絲綢,天下有一百萬士人,從數量和時間來看,需求是很多的。第二、朝廷可以增加士人的數量,朝廷不是要發展新學麼?臣聽說新學的學生出來後可以直接安排工作,他們領了俸祿,總不會一直穿布衣。第三、如果陛下願意,也可以打破平民不能穿絲綢的規定,隻要平民也可以穿,很多人也願意買一兩匹絲綢。”
臥槽!
這沈彬他不愧是商人出身,說這些話,比朝堂上下那些腦瓜子比石頭還僵硬刻板的官員要靈活多了。
“有那麼多原料嗎?”
“陛下想要原料,蘇常很多,荊州和越州也不少。陛下若覺得還不夠,魏國和晉國都可以是陛下的原料供給。”
“如何說?”
“隻要陛下需要的數量足夠,晉魏的商人,豈有看著錢不賺的道理?”
李彥看了一眼劉文靜道:“看!這就是專業!”
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把原料的主意打到晉魏了。
劉文靜問道:“晉國還好說,魏國會允許我們買賣原料?”
“可以走海線,魏國淮河分支眾多,流通各州,商人走水線,入海之後南下,進入漢江,從漢江分彆進入京畿、常州、蘇州。”
劉文靜又問道:“魏國不查嗎?”
沈彬繼續道:“魏國當然會查,但魏國無法真正封死,而且因為利潤非常可觀,魏國官員也可能會參與其中。若您是魏國官員,賺了這筆錢後,會真正聽魏帝的,去查封這些船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