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料到,第三次魏夏之戰,是魏國企圖滅晉開始的。
魏無忌製定了“和遼惑夏滅晉”的戰略計劃,在太康七年正式開始執行。
準確地來說,從太康六年已經開始了。
所謂的“和遼惑夏滅晉”戰略計劃的戰略目的是滅晉。
和遼的意思是與遼國議和,達成經濟上的往來,也就是太康六年魏國提出來的“絲綢計劃”。
“絲綢計劃”是李彥新式紡織機的蝴蝶效應之一。
為了對付魏國“絲綢計劃”,李彥提出了“東海絲路計劃”,也就是派人與遼國燕王達成協議,在東海上組建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蘇州最東麵的海臨縣。
海臨縣在蘇州的地位以前並不突出,因為絕大部分商業都圍繞著內陸展開。
直到這一次“東海絲路計劃”提出後,海臨縣一下子被提到了東海大戰略的核心點,與徐州南邊的特區號稱大夏東部雙子星。
因為海臨縣是鬆江的最東端,而鬆江的最西端則是太湖。
也就是說,鬆江貫穿姑蘇郡、昆山郡,在海臨縣入海。
姑蘇郡的太湖西北角又有一條京河通往京畿,京河貫穿新安等蘇州三郡,進入京畿,流入江寧城,在城中有最著名的渡口建鄴渡。
建鄴渡又是秦淮河的起點,通往漢江。
這是從蘇州到京畿的河運主乾命脈。
這種河運分布,奠定了蘇州,尤其是太湖圈的商業中心的地位。
既然太湖圈是商業中心,那麼接下來的海貿,必然有大量商品從太湖圈的各縣,通過鬆江運往海臨縣,從這裡出海。
也就是說,海臨縣可能成為大夏接下來第一大海港。
這個戰略計劃的目的,就是通過蘇州發達的產業,配合新式的生產力,在紙鈔的推動下,形成更龐大的產業群,來對遼國展開商品傾銷。
進一步抗衡魏國對遼國的“絲綢計劃”。
而在魏無忌的戰略中,所謂的惑夏指的是利用輿論力量,給江寧施壓,製造出魏軍主力南下的虛假消息。
目的是為了魏國在閃電滅晉的時候,大夏不敢輕舉妄動。
如果不站在上帝視角來看,這個戰略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
魏國在滅晉的計劃中,從打井陘關到攻下曲京,製定的時間是三個月。
這三個月,頭一個月大夏可能在魏國虛假的信息中遲疑,等確定後的第二個月,魏軍已經穿越太行山。
大夏決定出兵,魏夏之戰從開打到起規模,也至少要一個多月。
這個時候,晉國的京畿防線可能已經在魏軍中崩潰。
等夏軍開始打出一定的成效的時候,晉國的國都曲京可能已經告破。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輿論來放煙霧彈,使夏軍遲疑,利用大夏決策遲疑的短暫空隙,快速推進戰爭進度,對晉國展開斬首行動。
等夏軍全麵開戰的時候,晉國已經滅亡,這個時候魏國就能騰出更多精力應付夏軍。
但魏崇延和魏無忌都沒想到,魏合能把如此高的機密告知給李彥。
尤其是太子魏程的行蹤。
這讓李彥不需要任何信息內耗和情緒內耗,準確判斷出江寧城傳聞的所謂魏軍百萬大軍南下之時魏國細作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