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七年六月,一場雨下得格外大。
在這場下雨中,夏魏晉三國局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動。
大夏內部主和的聲音開始快速壯大,以曹謙德為首的主和派推動了夏魏關係的新進展。
在六月初三的這一天,雙方簽定了停戰協議,雙方打開商貿,沒有任何關稅,相互保護對方商人。
與此同時,夏魏的邊境也發生新的變化,魏國失去了秦州三郡,趙州成為前線。
到六月中的時候,魏國也陸續從太行山撤兵。
太康七年的第三次魏夏之戰,損失最大的無疑是魏國,不僅僅丟失了秦州三郡,在太行山前線也折戟沉沙。
然而,大夏的局麵也好不到哪裡去。
從荊州強行征調了三十萬人力後,荊州民間快速出現了後遺症,農事遭受嚴重影響。
六月開始,荊州的糧價一度升到二兩銀子一旦,糧價直接翻了一倍多。
與此同時,秦州因為三年持續征戰,民間糧價已經暴漲到一石四兩銀子,而且沒有絲毫回落的跡象。
到這種戰爭帶來的經濟崩潰,對區域的民生打擊是致命的。
到了六月中旬後,李彥再一次接到奏疏,徐州因為築造城寨,消耗民力過大,糧價再一次上漲,進入一石三兩的時代。
戰爭的確結束了,但民生的問題終於全麵浮現出來。
從糧價暴漲,到軍隊人數大增,都在告訴李彥,現在需要錢!
沒錯!需要錢!
錢能夠解決這一切,如果解決不了,說明錢不夠多!
“今年國庫收入預計能到一千萬兩,算是絲綢、布匹的買賣。”
“精鹽呢?”
“精鹽今年的收入預估是一百萬兩,不會太多,因為生產的數量還沒有提升起來。”沈彬如實回答著。
“到目前為止,軍費已經花費了八百萬兩,下半年還需要一千二百萬兩。”公孫讚接過話來,“各州轉運使、刑獄使等官職增加,基層吏員數量大增,今年官吏俸祿開支,從一百萬兩,增加到三百萬兩。”
“太康五年和太康六年的撫恤金已經全部發放到位,目前西軍的披甲率是三成,如果要實現陛下的全部披甲,臣測算了,還需要七百萬兩。宋州需要三百萬兩,徐州需要六百萬兩。這僅僅隻是鐵甲的費用。”
“建安郡的鐵礦情況如何了?”
“還在僵持階段,不過按照彙報,今年越人必然堅持不住。”
李彥來回走了幾轉,他開始想下一步的戰略計劃了。
與魏國的議和時間有效期最多也就三年,三年後,魏崇延不動手,李彥也會動手。
這三年,李彥會對內做很多事,魏崇延也會對內做很多事。
魏崇延目前掌握了新的紡織機,而且開始了報紙,又開設了銀行。
魏崇延有更加高效的工具去斂財和動員,以大魏的體量,在魏無忌的輔佐下,三年後,魏崇延再次發兵,實力會更強。
那麼,就要想儘一切辦法,對魏國進行製衡。
“今年一定要完成對晉國精鹽的輸出。”李彥對沈彬說道,“這件事關乎到姬清顏今年能否奪得更多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