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冉領了命之後就去了荊州。
李彥也在向朝臣宣布一件事:過去的錯,朕隻罰不殺,並且還有戴罪立功的機會。
但如果反抗朝廷的懲罰,馬氏全族就是最好的案例。
最皇帝難!
到底難在哪裡呢?
是政令不能落地的難嗎?
還是大量公文的難?
都不是!
做皇帝難在用人。
當你發現滿朝沒有幾個能用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換人嗎?
人肯定要換,但如何換?
凡是有錯的都換?
你能保證換上來的人能用嗎?
能保證這個人不犯錯嗎?
顯然不能,因為隻要是一個人,都會犯錯。
那麼到底如何用人呢?
宰相要有擔當和才能。
奸臣要有手段。
尚書要有魄力,才能執行。
侍郎呢?
侍郎未必要有才能,但一定要有擔當,因為他們可能要派到一州去主持大局。
這個時候,敢於去頂住事才是最關鍵的。
至於貪汙、錯誤、政見,能怎麼辦呢?
不重要嗎?
也重要!
可一定要上綱上線,你會發現自己無人可用,最後自己吊死的時候,還說一句:朕非亡國之君,大臣皆禍國之臣,都該殺。
無論是啟用曹謙德做保守派的扛旗人,還是啟用顧冉去荊州,都是李彥的用人之道。
進入到八月的時候,由於魏夏停戰,三鎮糧食需求下降,大量糧商開始轉頭將糧食往秦州和荊州方向調運。
據說江寧城的太府寺衙門每天都排滿了人。
這些人都是各地的富商,他們都是來太府寺申報的,他們手中有龐大的運輸隊伍,行駛在南方的各條河流之中。
在各地輾轉騰挪,儲備了無數糧食。
據說,為了滿足荊州和秦州的糧食需求,大夏東南一半的糧食都行動起來。
那麼是大夏的商人們有家國情懷嗎?
當然不是!
是皇帝之前大手一揮,一千萬兩被拿出來,穩定荊州、秦州兩州民生。
這一千萬兩怎麼用?
很簡單,從糧食這裡采購糧食,要求糧食自己托運過去,由荊州轉運使收貨。
荊州轉運使負責向民間投放糧食,確保市場糧食充足,糧食價格自然會降下來。
這可不是免費投放,而是按照正常的市場價投放,一兩一石的價格。
當然,這是純市場邏輯。
而大夏自有國情在,大夏的國情是官員有極大的主導權。
這是後話,總之荊州和秦州的糧食已經運作起來。
秦州和荊州共有人口一千三百萬,從理論上來測算,半年內將糧價從四兩一石降到一兩一石,需要流入市場的糧食量至少在八百萬石。
如果算上路上的損耗,糧食總量要在一千五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