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讚和沈彬的壓力,一般大臣恐怕無法體會到。
銀行不同於一州之治理,也不同於傳統的政策頒布。
金融體係是一個係統性的東西。
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例如新的土地政策關乎到農稅,蘇常頒布新的土地政策,荊州不頒布新土地政策,那麼這個新政策可能存在的問題,大概率隻會影響到蘇常,對荊州沒什麼影響。
但金融不同,貨幣是會跨區域流通的,在蘇常大量搞量化寬鬆,哪怕京畿搞量化收縮,京畿也大概率會發生通脹。
因為蘇常與經濟的商業聯係非常緊密,在蘇常放下去的貨幣,可能會快速流到京畿,使京畿市麵上的貨幣數量增多。
這是金融的整體性。
李彥搞的銀行,現在是在各州鋪開了在搞。
為什麼鋪開了搞,而不是區域性地一步步來?
一步步來至少會控製整體貨幣流入市場,減少民間通脹壓力和壞賬率。
可為什麼李彥要鋪開了搞?
因為銀行的貨幣寬鬆,與大夏的土地政策的強綁定的。
或者說,新的土地政策之所以能快速在各州落地,就是因為有銀行的助力。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農民是沒有錢的,尤其是洪州、荊州這些曾經世家林立的地方,農民不但沒有錢,連人身自由都沒有。
皇帝想辦法把世家豪強給肢解了,是直接全國性沒收土地,然後免費分配給農民嗎?
顯然這個操作不太現實。
你可以找各種光明正大的理由去肢解世家和大地主,但你不能明著搶。
明著搶就是土匪,對政權的合法性打擊是非常大的,也會讓一大批真正想要建設大夏的人才失去對皇帝的信心。
所以,放貸給農民,讓農民從世家或者大地主手裡名正言順買田,是最優的政策。
這才逼迫李彥不得不加大各州銀行的鋪設,以及在一些地方允許私人銀行的存在。
其核心本質是為了解決土地過於集中的問題,是為了實現當日宋濂提到的均田,為了釋放人口,提升朝廷對地方人口的動員和資源的利用。
而這樣的後果現在也體現出來了。
出現了壞賬!
如果僅僅是土地貸,壞賬問題不大,因為有土地就是資源,是可以隨時換成錢的。
一個農民借貸買地後,償還不起,可以酌情延期,但延期如果還還不起,可以利用一部分田做償還。
所以,這一部分是幾乎不存在壞賬的。
這是天底下最保險的金融買賣,等於是銀行坐在家裡數錢數到手抽筋。
可另外一部分是商業貸。
商業貸是為了響應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是為了盤活各地資源的聯動,是為了提高朝廷對各地資源整合的效率。
一是提高民生,富民。
二是建立強大的動員體係,為了隨時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強兵。
三是增加國庫收入,富國。
銀行的整個戰略定位是非常清晰的。
既然戰略定位如此清晰,且整體性如此強,影響如此廣,稍有不慎,必然造成極大的動蕩。
公孫讚和沈彬在麵對這些數字的時候,必然是如履薄冰。
這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