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快步走進來,在李彥耳邊小聲說道:“有高麗過來的商船彙報說在靠北邊的海域,看到了魏國的船,而且數量不少。”
“停靠在餘杭郡的遠洋戰艦還有幾艘?”
“有兩艘,其餘的都跟朱益和常瑜南下了。”
“派兩艘過去,以剿匪的名義打掉他們。”
“是!”
第二日,魏軍七艘海船正在海麵停歇,聽聞有兩艘夏軍戰列艦過來,無不驚恐。
魏人立刻派遣使者過去,表示自己隻是海上的商船。
魏使沒能登上夏軍戰艦,夏艦直接開到魏船附近,開始用火炮轟擊。
魏船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隻能一邊罵一邊急急忙忙撤走。
太康十年三月的春風開始吹遍江南大地,也開始滋潤北方平原。
東方世界正在發生許多變化。
無論是遼國從高麗獲得了糧食後軍事後勤的增強,還是魏國的改製,或大夏在東海與南海開辟商道,都在引起中州的劇變。
即便是老氣陳腐的晉國,也開始批量製造火炮,參與到這場前所未有的爭霸賽中。
自太康五年的第一次夏魏之戰後,夏魏局勢發生劇變,隨後魏晉滅失敗,各方都感受到了外部力量的蠢蠢欲動。
這種外部力量迅速推動各國內部的改製,風雲驟變。
大夏開辟南海商線取得進展的同時,魏國的改製在這一年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五州之地,有三分之二已經大力推行府兵。
效仿大夏推行銀鈔,緊跟著退出土地貸款,再配合各地查稅,一時間魏國世家對魏無忌痛恨不已。
但隨著趙州趙氏和易州慕容氏被查處,其他各州世家在數次夏魏之戰中兵力被削弱,也成為了魏無忌手中的待宰羔羊。
太康十年二月初十,魏無忌在汴州陳橋召見了魏國所有一等世家的家主,隨後各州的報紙展開了長達半個多月的詳細報道。
報紙上稱這一次會談為“汴州之約”。
“汴州之約”的主要內容是,魏無忌說服各世家家主售賣良田。
最後,在場所有人都答應了魏無忌的要求。
當然,魏無忌也答應了這些人的訴求。
這些人的訴求很簡單,朝廷向他們開放一部分禁榷。
魏無忌給的方案也是模仿李彥對大夏商人的股份製來做的:皇家與世家聯合經營的方式。
最終的彙報送到魏崇延手裡的時候,魏崇延表示很滿意,他忍不住點頭:“秦王沒有讓朕失望。”
但賈政道卻說道:“陛下,這樣會讓地方世家壯大,臣是擔心的。”
“地方世家沒有了田,開始經商,你怕什麼?”魏無忌冷聲道,明顯有責怪的意思。
在魏崇延心目中,土地意味著人口,把人口鎖在土地上,隨時可以召集人起來起兵。
失去了土地的世家,開始經商,而且是和皇家聯合起來經商,經商可比土地好管理多了。
魏無忌這套方案裡最讓魏崇延滿意的是,工人與世家商社的關係,不再是從屬關係,而是雇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