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接下來,梁京當局以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理由,開始了一場對內部的肅清行動。
由禮部發起,開始在梁京快速擴散。
僅僅三天之內,就有一百多人被抓。
從官員到士人,甚至到平頭百姓,都有人因此入獄。
甚至還有兩名公卿也被牽涉進來。
一時間,人心震動。
在抓這些人的同時,梁京的各大報社也快速統一口徑。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一篇關於大魏核心治國理念,被報紙刊登了出來。
題目叫做:禮製和仁政。
開篇說了一句話:禮者,天地之序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禮的規範效法如下三種情況:
一、四時運行,如祭祀時序對應節氣。
二、地理方位,如都城布局“左祖右社。
三、陰陽平衡,如吉凶禮的動靜協調。
這三種情況傳達出來的含義是什麼呢?
禮對應的是自然規則。
自然規則是什麼?
太陽東升西落,打雷下雨,這些都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人必須接受並且遵從它。
如此說來,禮也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人也必須接受並且遵從它。
這篇文章隨即又提出了:不學禮,無以立。
這是很直白的闡述了。
最後,強調了君臣有君臣之禮,父子有父子之禮。
等闡述完禮之後,又闡述了仁政。
那什麼是仁政呢?
大魏的仁政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大魏的君主和臣子們,日夜操勞,都是為了百姓。
至於君主嘛。
那是最不重要的,隻要百姓生活得好,大魏皇帝和官員怎樣犧牲都是可以的。
等著禮製和仁政都闡述完後,話題一轉。
我們大魏的皇帝和臣子一心為了百姓,可現在問題來了,有敵人狼子野心,亡我大魏之心不死!
他們乾了什麼?
他們竟然想要通過買賣來賄賂、壯大我們的商人。
那商人是什麼群體,你們應該懂吧?
商人是沒有仁義道德的,商人更不遵守禮數!
商人眼中隻有利益!
接下來梁京又發表了一篇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章:一個商人,為了利益,能把自己的母親賣給妓院!
這無疑引起了無數正義之士的憤怒。
一時間,梁京城到處都在譴責商人的無恥行為。
甚至還有人半夜跑到一個商人的宅院放火,燒死了那一家人,第二天衙門去追查,卻看到圍觀的人在拍手叫好。
緊接著,又一篇文章再被刊登出來:夏主重用商人治國,致使禮製和仁政崩壞,他企圖用這種辦法滲透到我們大魏。朝廷現在廢除銀鈔兌換精鹽協定,那都是為了防止夏人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