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閔未曾料到,晉軍裡也有這樣的硬骨頭。
他一時間,竟然有些不忍。
講武堂其實講過一些關於決戰的時候對敵人的處理態度。
例如己方占據絕對優勢的時候,敵人反抗激烈,上策一定是說服其投降。
並且投降之後,一定要按照軍隊裡的明文規定保證俘虜的人身安全。
這背後的原因並不是什麼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的誕生,是人類科學和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社會的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尤其是產業需要大量的基層參與之後,人道主義才會誕生。
因為社會基層是弱勢群體,而一個社會的運作是需要各個階層分工協作,缺一不可。
當基層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必然帶來產業上的問題。
所以從某方麵來說,人道主義其實是社會進化到一定程度後,各方的妥協而產生的。
顯然,這個世界還沒有進化到這一步。
而講武堂的對待俘虜的規定,背後根本原因是給彆人留一條生路,也是在給自己留一條生路。
沒有人能保證每一場戰爭都贏,並且保證自己的兵馬不會被俘虜。
可當敵人不願意投降的時候,是不需要一直勸降的。
就像現在這種時候。
夏軍的火炮對準了那裡,在劇烈的火炮聲中,一個個不願意投降的晉軍倒下,鮮血染紅了旗幟。
很快,城門口的夏軍火炮被推進去,早已準備好的刀斧手也緊隨而至。
接下來,大將軍炮對準了前麵殘餘的晉軍,火炮的怒吼下,外城附近最後一個堅守的晉軍倒下。
於是,更多的刀斧手如同鋼鐵洪流一樣湧進去,占據了各條街道,向裡麵推進。
在裡麵,依然還有晉軍安排的防禦。
隻不過,今日解閔將所有的精銳全部調集進城了。
一共兩萬精銳,足以將每一條街道都占領。
午後,雙方在城內的每一條街道展開殊死的搏殺。
甚至不少民眾也參與進來,他們憤怒地向夏軍揮刀,大聲的喊罵:“你們這些畜生,毀滅我們的家園,跟你們拚了!”
在披著重甲的精銳麵前,他們實在不堪一擊。
有的被密集的弩箭射成刺蝟,有的被刀削掉腦袋,砍裂開臉龐。
等在小巷遇到晉軍後,雙方則在擁擠的小巷搏殺。
刀子用不了了就換鈍器,用儘全力往對方的身上砸。
成片成片的人倒在大街小巷。
鮮血彙聚成窪,人頭漂浮在血窪中,麵目朝上,眼睛還瞪得大大的。
夏軍也企圖將火炮調進來,但大將軍炮太重,調動非常不方便,虎蹲炮發射也需要時間。
顯然,巷戰就隻能近身肉搏了。
不知殺了多久,最後雙方都殺紅了眼,都停不下來了,直到一方的戰力完全被摧毀掉。
那是傍晚的時候,初冬的雨稀疏地落下來,浸濕了冰冷的鐵甲,慢慢地衝洗著陣亡者臉上的血痕。
廝殺慢慢進入尾聲,連慘叫聲也逐漸消失。
偶爾能聽到巷子裡又傳來幾聲嘶吼。
當天晚上,解閔開始寫彙報,命人快馬往共城方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