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戰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攻城和守城戰了。
過去那種占據一個城池,隻要死守就能守好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情況,一去不複返。
而且巷戰這種切割類作戰方式,將大部隊切割成無數小組,與陣地戰的少部分崩潰引發大部隊崩潰的局麵,已經截然不同。
陣地戰中,隻需要找到敵人防禦最薄弱的地方,集中優勢兵力擊破,便能引發局部混亂。
如果用騎兵快速撕開防禦後,擴大打擊麵,就可以短時間內引發更大的混亂。
大混亂來臨,個體、小隊,甚至一個小軍團,都很難阻止大部隊的持續潰敗。
除非有極強的精銳在短時間內硬扛住敵人那波衝鋒,與此同時騎兵也能以極強的攻擊力擊穿對方主力軍陣。
否則,大部隊會持續到全麵崩潰為止。
這也是為什麼冷兵器戰場上,動不動八百騎兵衝垮十萬大軍,數千騎兵擊敗十幾萬人。
不是八百騎兵衝垮十萬大軍,而是八百騎兵一旦破陣,引發的恐懼會對大部隊的崩潰推波助瀾。
大部分都是被自己人嚇得逃跑,甚至自己人推倒自己人,踩死自己人。
而這一切,在巷戰中就不存在了。
巷戰的守方防禦性更好,但攻城方被地形切割後,風險也被分割。
而且小隊各自作戰更加靈活,並且由於周圍地形可躲避的更多,士兵們在對敵的時候,不需要再空蕩蕩的麵對敵人大軍。
心理層麵也多了好幾道防護,而且小隊的長官隨時可以召集大家一起,找個地方開會,打雞血。
這就必然造成另一個局麵:雙方死戰到底!
當雙方都軍紀嚴明的時候,不存在潰敗,隻存在一方完全弄死另一方。
這一點,從徐州戰場和趙州戰場上都表現了出來。
夏魏雙方,都是當世最強軍隊,並且掌握了火炮,鐵甲精良,作戰士兵悍不畏死。
對於皇帝提出來的囤積糧食,守住防線,逐個消化魏軍城防這個說法,羅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他說道:“我軍在趙州處於進攻地位,唯一防守的是姚崇部,陛下說的守住防線,臣愚鈍,不甚明了。”
“我方在趙州是進攻方,但若久攻不下,也算是防守方了。”李彥說道,“雙方必定僵持下去,我們最好的策略是圍困城池,自我補充糧草。”
“臣明白了,耗死魏國在趙州的城防。”
“耗不死。”李彥頓時覺得跟武將解釋出了直接動刀子以外的事情,有些困難,不過他還是耐著性子說道,“魏軍在城中囤積多少糧食我們不知道,說不定有半年到一年。就算隻有三個月,那梁京方麵必然會派出援兵,掩護後勤隊做糧草補給,我們不可能將這裡每一座城池都圍起來。”
羅成還是滿頭問號。
“當魏軍其他城池獲得補給後,要麼發兵過來救援,要麼按兵不動,看著我們攻克眼前的城池,借此消耗我們,而我們這樣一座又一座城池消耗下去,最後,我們被消耗一半以上的兵力,將不得不退兵。”
羅成現在大致明白了,說道:“若是我們按兵不動,城內魏軍也按兵不動,我們穩定住我們的後勤,就能一直這樣耗下去。”
“是的。”
“那這樣耗下去,豈不是永遠無法戰勝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