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士兵大聲嘶吼,如同披著鐵甲的蠻獸,密集的箭矢衝擊在盾牌上,發出咚咚咚的聲音。
最前麵的魏軍以其勇猛,快速拉近距離,一隻手持盾牌,一隻手掏出腰間的鐵骨朵。
“為了大魏!殺光夏狗!”魏軍士兵發出怒吼,爆發出全身的力量,朝夏軍長槍陣衝撞。
瞬時,魏軍的盾牌和夏軍的長槍槍頭撞擊在一起,發出密集的衝撞聲。
也有槍頭紮在魏軍的魚鱗甲上,有的沒有紮穿,有的紮在縫隙裡,被裡麵的鎖子甲接住。
還有的被紮在脖子處,槍頭刺穿脖子,這隻是少數。
雙方用蠻力衝撞,長槍被壓彎,甚至被震脫手,鋒利的槍頭在魚鱗甲上劃過,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雙方快速拉近距離,並且熟練地用上了破甲的鈍器,朝對方的身上砸。
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就是簡單地砸。
鐵骨朵砸在鐵甲上,發出沉悶的聲音,每砸一處就出現一個小小的凹陷。
還發出嘎吱的聲音,骨頭被砸斷,那聲音令人牙酸。
雙方快速近身搏殺了一波,魏軍因衝過來人數有限,被夏軍擋住。
這時夏軍的火炮已經冷卻完,再一次對缺口處展開了無差彆轟擊,剛湧進來的那些魏軍,就像豆腐一樣被轟得稀巴爛。
城牆缺口處,糊滿了爛肉和鮮血。
攻進城的兩百多魏軍也陸陸續續被殺死。
破城之後魏軍的第一次攻城失敗。
這第一次攻城,魏軍戰死者高達千人,城牆缺口處剩下的魏軍,已經開始退兵。
鮮血沿著牆壁快速流淌,被火炮擊中的人,無論鐵甲再如何厚,都已經完全扭曲,甚至屍體不完整。
不可謂不慘烈。
但是,這種程度的攻城,對於這幾個月的魏軍來說,實在不值一提。
當初,魏軍攻破方城的時候,整個方城的每一條街道都堆滿了魏軍和夏軍的屍體。
就像秋天收割稻子,稻田裡堆滿了稻草一樣。
第一波魏軍剛退回主陣營,第二波魏軍已經披甲出來,浩浩蕩蕩,人數比第一波還要多得多。
魏軍的鐵足軍統領楊誌給前鋒動員:“尊崇陛下的意誌討伐夏狗!為了一統天下,你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大魏萬歲!”
眾人齊呼:“大魏萬歲!陛下萬歲!”
隨後,鐵足軍披著厚重的鐵甲,如同鋼鐵洪流,向城牆衝去。
為什麼在夏軍的相當兵力退下城牆後,魏軍不去衝撞城門?
城門外麵可能有大量的泥土,也可能夏軍已經將火炮瞄準城門。
而缺口處,夏軍的火炮也能鎖定,但缺口比城門大,可容納的人更多,而且鐵足軍動用了大量的雲梯。
之所以選擇雲梯,而不是選擇更適合攻城的鵝車或者洞子車,是因為雲梯方便攜帶,並且覆蓋麵可以做大極廣。
從目前雙方的對峙來看,魏軍是主攻缺口,但缺口被夏軍火炮鎖定,主攻缺口的魏軍需要掩護。
而用雲梯攻城的魏軍,顯然是以攻為輔,以掩護為主。
大量魏軍再一次殺來,此時城內的夏軍已經全部都動員起來。
各個斥候在四方城池巡視,魏軍的大部隊,也開始向其他城牆伸展,如同巨大的羽翼,將蕭城包裹得嚴嚴實實。
接下來的攻城,與剛才的,除了增加大量掩護以外,沒有太大區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