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風很大。
尤其是在傍晚,吹在臉上很有點刺痛感。
劉長春在這場冷風中,回到了省紀委。
他沒有立即向一隊長彙報案情的意思。
目前的調查正處在一個相對微妙的時刻,他需要給李懷節創造更多的周旋空間來。
劉長春相信李懷節,是不可能為了東平市的政務雲平台這個項目,違背組織紀律去找唐青峰打招呼的。
原因也很簡單,代價太高,風險太大,收獲太小,李懷節沒有這麼傻。
哪怕是依據唐青峰的講述,李懷節和唐青峰之間,相互認識的那點時間就擺在那裡。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頭,兩人能把關係處理到可以進行利益交換的程度嗎?
很顯然,這是不太符合現實規律的。
更何況,根據同事剛剛調取的唐青峰的通話記錄反饋,唐青峰和李懷節之間,僅僅隻有一次通話記錄。
而且,通話時長還不到兩分鐘。
按照唐青峰的說法,李懷節就是在這個電話裡向他打的招呼。
這一點就更加的玄幻了。
在一個通話時長不到兩分鐘的電話裡,推薦一家高科技電子公司從事政府雲平台的搭建項目招標,這都不是打招呼了。
這是李懷節在電話裡給唐青峰下命令。
否則的話,就這不到兩分鐘的通話時長,根本不可能把事情講清楚。
那麼,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僅僅隻過了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還是在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的情況下,彼此雙方能產生這種絕對信任嗎?
這種事情,也隻有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身上才會發生。
放在官場,這就是個笑話!
現在,東平市的唐青峰就把這個笑話當成了證據,在辦案程序上證死了李懷節。
身為一線辦案人員,劉長春在問自己,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幫助李懷節擺脫唐青峰的指證。
接下來,要不要調取唐青峰和李懷節兩人的大數據,查他們倆活動範圍的重疊次數,從而確定他們之間的關係程度。
當然,這個做法僅僅隻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就是在東平市紀委的配合下,對政務雲平台的幾位主要負責同誌進行約談。
讓他們確認,浪濤電子在二輪中標環節中,是不是有違規操作的地方。
如果這幾位負責具體事務的人確認,並沒有對浪濤電子進行特殊照顧,它的中標純粹是條件符合使然。
這樣的話,也能從事實上證明李懷節的清白,證實唐青峰的誣陷。
不過,以劉長春的辦案經驗來看,要做到這一點有些困難。
因為,這些具體經辦人員在不清楚大勢的情況之下,肯定會聽從唐青峰的意見。
唉,要是省委突然傳出,對李懷節的某種嘉獎就好了!
想到這裡,劉長春禁不住搖頭苦笑:我在這兒想什麼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