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節掃了一眼,客廳裡擺著一張竹床,一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正躺在上麵睡大覺。
竹床的邊上,就擺著一個紅色的提桶,桶裡都是人的便溺。
地上堆滿了生活垃圾,比他家的豬圈還要臟。
李秀玲這個時候也顧不上省領導在現場了,開始罵了起來。
“這都是下午四點了,你們這都睡了一天,豬餓死了也不喂,自己的屎尿都不倒!
你們兩個大男人,就這麼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都出來吧!出來再說!”
李懷節阻止了正在發火的李秀玲,第一個走出這個比豬圈還臟的房子。
他走到村口,陰沉著臉,看向李秀玲說道:“把這家人的情況說一說吧,這都成什麼了!”
李秀玲的臉色也不好看,她小聲說道:“這戶人家是還沒有脫貧的貧困戶,家裡就這對父子。
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懶惰。
他們父子倆懶到,不做飯,差點把自己餓死。
我們扶貧資源在他們身上可沒少投入,新房子都是我們給建的。
但,他們就是一灘爛泥,就是扶不起來!”
碰上這樣的家庭,神仙也沒辦法幫他們富起來。
李懷節並沒有說什麼,雖然他心裡頭恨不得立刻取消掉這戶人家的貧困戶資格,讓他們自生自滅。
但,現實就是不能這麼做,一個原因是國家政策不允許。
“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這一指示精神,已經學習了好多遍。
另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口子一旦開了,想要把它合上可就由不得人了。
到時候,碰上深度貧困戶,一個“懶惰”的理由,就能取消掉他們的困難戶資格,在程序上是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
那不是害人嘛!
接下來,李懷節又跟隨李秀玲走訪了幾家貧困戶,了解他們貧困的具體原因,聽聽他們自己的想法。
走得差不多了,李懷節這才號召大家到村部開一個座談會。
座談會前,李懷節找錢立富書記了解了一下,稻田裡的養豬場是怎麼一回事。
通過當地鎮長介紹,鴨子河村旁邊的養豬場,是鴨子河村合作社自己搞的。
養豬場作為集體經濟,也為鴨子河村的脫貧事業做出了貢獻。
但,李懷節從李秀玲沒有來得及掩藏的眼神裡,流露出來的不屑,感到這其中一定有故事。
不過,這個事情不是他李懷節需要處理的。
正經是,既然找到了鎮政府的軟肋,加以利用,讓這家養殖場真正為脫貧攻堅事業做貢獻,才是李懷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