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省應急管理廳的珠玉在前,但李懷節也沒有半點怯場。
他麵帶微笑地走上講台,開始當著攝像頭,對在場的各位領導乾部們進行演講。
大學校園裡的這種活動儀式,少不了有大學生參與其中的。
今天也不例外,衡大軟件工程專業的不少高年級學長都來了。
他們想親耳聽一聽,國家對軟件工程專業的認可程度。
果然,他們今天沒有白來,第一場講話就很有嚼頭。
現在看到一個極為年輕,差不多是同輩人的領導乾部上台講話,就更加的期待起來。
“各位專家、同誌們、同學們,以及此時此刻正在收看視頻、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黨員乾部們,你們好!
歡迎大家擁抱數字社會帶來的一次小小變革,迎接並見證‘動態監測工程’的正式上線。
這項由衡大、國科大和南科大三所高校,利用最新的軟體技術搭建的檢測平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的成果,更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革命性工具。
它的上線啟動,標誌著扶貧工作正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變,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防’跨越。
它不單是脫貧攻堅戰場上不可或缺的電子台賬、智能哨兵,更能讓我們提前適應數字社會的一切平權環境。
從更長遠的未來看,後者帶給我們的啟發性作用,要遠比這個平台的自身作用更重要。
插一句題外話。就在我上台演講前,一位長者拉住我問,如果有人在基礎數據上造假怎麼辦?
我很自信地告訴他,基於數字技術和製度約束機製,數據造假的成功率會非常低,造假的風險會非常高。
我想,這在過去可能會是個大問題。
好在我們的動態監測平台是一個智能係統,很完美地解決了長期以來,我們扶貧工作麵臨的兩大難題:數據失真和返貧失控。
數據失真的主要原因是,貧困戶信息更新滯後,該扶的沒有進係統,已經富了的還在名單中,這樣怎麼行?!
返貧失控的主要原因,還是信息滯後,脫貧戶因病、因災返貧,基層乾部因為信息問題難以及時響應。
現在,我們的動態監測平台構建了三重兜底保障網。
從建立覆蓋全省的電子檔案,整合戶籍、醫療、教育等12類數據源,實時校驗貧困戶家庭收入、健康狀況,確保真扶貧;
這是第一層網,第二層網是設定收入波動、大病支出等16項核心指標,係統自動劃分紅、黃、藍三級風險。
一旦觸發預警,24小時內必須啟動乾預流程;
第三層網,是通過分析海量數據,為產業幫扶、低保兜底等政策提供量化依據,讓扶貧資源向最需要的地區傾斜。
在這裡,我可以高興地和每一位同誌說,動態監測平台能讓‘精準扶貧’四個字,真正落地生根。
它既是刺破虛假脫貧的‘手術刀’,更是守護脫貧成果的‘防火牆’。”
李懷節說到這裡的時候,一陣熱烈的掌聲從禮堂後排的學生區域傳來,打斷了他的演講。
誰都想不到,帶頭鼓掌的人,不是那些參與了這個項目編程的學生和老師,而是衡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龔漢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