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半,大家起床,穿衣洗臉,佩青到兩個房間通知,說山腰有個廟,一起去散散步。
在樓下集合,大家一起沿著一條上山公路,邊走邊聊。
真的不過500米,就有一個廟。
這個廟還真大,飛簷走角,十分氣派,門額上掛著:飛蓮寺。
大家站在飛蓮寺前寬大的坪裡,討論起來,廟和寺的區彆。
還是師父最有學問。他站在地坪中央,向我們解釋:
“寺,最早是個政府機構。負責處理國家的禮儀、宗教。在秦朝,漢朝就有太常寺。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就成了宗教場所。”
佩青好學,忙問:“廟呢?”
師父說:“廟,主要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如土地廟、龍王廟,孔子廟,關帝廟。現在來說,寺廟已混為一談了。
不過兩者之間還有些區彆。”
眾人問區彆在哪裡。
師父說,寺,通常規模比較大。建築風格莊重、嚴謹。廟呢,建築規模大小不一。整體風格靈活多樣。小者如土地廟,很小。
寺,是佛教場所,廟,就不一定了。
不過,到了明清之後,兩者的區彆就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但還是有區彆,我們不能把土地廟,關公廟叫成寺。
總之,寺的信仰比較單一,就是信佛,廟的信仰多樣化,不一定信佛。”
大家聽完,一起鼓掌。都說李老有學問。
於是,一行人走向大雄寶殿。果然出出進進的信眾甚多,香火很旺。
我邊走邊看,看得很仔細,然後就和黎永誌走到一起,我使個眼色,兩人就走出大殿。
走到外麵坪裡,我說:“莫林山要更旺,還要加點宗教內容。”
黎永誌說:“你和我想到一塊了。為什麼我們安排住的是三人間,我問了老板,原來其他房間都住滿了人。”
我說:“寺廟,不要由我們來建,必須由有名望的和尚為首。我們先調查,莫山林上過去有沒有寺廟,如果有,這方麵的政策,我比較懂。”
“政策是什麼呢?”
“就是隻要過去有寺廟,就可以向市宗教局申請,重建某某寺廟,不管是寺,還是廟,隻要有點依據,就向宗教局寫報告。”
黎永誌向我翹起大拇指,說:“我現在就打電話問林場的老人。”
大家看過之後,從飛蓮寺走出來,紛紛稱讚,這個鎮不大,但這個寺確實建得好。
師父提議,還往山上走走。
到了這兒,公路就不再延伸,有一條小路蜿蜒而上,大家就往上麵走去。
我走在最後,在等打電話的黎永誌。
我們走了兩三百米,黎永誌才追上我。
他氣喘籲籲。我看他麵有喜色,指著一塊大石頭,說:“坐坐。”
兩人坐下,黎永誌說:
“打了好幾個電話,問了一個老職工的父親,他說過去有一個小廟。”
我說:“隻要有,不管大小,市宗教局就可以批複。我們隻要找一個願意去為首建寺的人就行了。”
黎永誌說:“對。如果莫林山有了寺廟,又有醫養中心,醫材基地,局長,我們兩個就把這座林場徹底盤活了。”
我說:“那就黎場長從副局長變為林業局長。”
作為堂堂男子漢,黎永誌的臉竟然紅了,說道:
“不管當什麼,我願在你手下打工。”
兩人正在談話之間,安平從上麵跑下來。
他立住,氣喘不已,平靜一下才說道:
“郝局長,樹哥打來電話,他的事已經處理完了,就上來陪我們吃晚餐。”
我說:“其他人呢?”
“也下來了。”
我說:“那我們先走。”
我們回到“雲水間”,剛剛走到前坪,樹哥開著一輛吉普飛馳而至。
我上前迎接,笑道:“你也是一個多麵手啊。”
他也笑道:“沒個車不行啊。”
兩人邊說邊走,走到裡麵,他對店主說:“把我的茶室打開。”
店主一路小跑,樹哥領著我們走向後院。邊走邊介紹,說這個店子是他表弟開的,自己在這兒專門有一間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