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就往蕭書記家走去。在他家又當了一回廚師。
心中卻盼望著蕭書記回來吃飯。
果然,在我剖魚時,蕭書記就回來了。
我站起來跟他打過招呼,繼續剖魚。
忙了一陣,飯菜熟了,淩老師擺上兩個酒杯,說:“你們兩個喝點酒。”
蕭書記吃飯時,問了憶蘭一些情況。
我說:“我們兩個商量了,帶到三歲才過來,正好這邊的新房子也可以修裝好。我就兩邊都住住。”
淩老師說:“這樣最好了。你嶽母可以幫你幫孩子。找對象不是找誰漂亮,要找這個家庭能不能幫忙你。你嶽母幫你,你多省事,可以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
我笑道:“多謝姨媽給我介紹了這麼一個好對象。”
吃過飯,蕭書記進了書房,我也跟著進去。
領導之所以成為領導,就是懂人心。他知道我肯定找他有事。
他坐下,我給他倒了一杯茶,發了一支煙,退回坐到他對麵。
他問了局裡的一些情況。我向他彙報,一切都好。
什麼中醫院不穩定,財務管理不規範之類的小事,沒有必要向他彙報。
如果這些很瑣碎的小事,你都處理不了,那就是能力差。
所以,就算是親戚,搞行政這一行,也是報喜不報憂。
他聽了我的彙報,點了點頭。
趁他高興,我才把孫小波的事提出來:“我聽說文化局的班子要動?”
他再點點頭。
“現在的常務副局長孫小波,我多年以前就認識她。那時我在培訓中心,她是第一期學員,在班上當班長。
後來,我有個鄰居,大學畢業也分在圖書館,托她幫忙,現在調進了局裡。現在,她想進步,魯局長也支持她……”
說到這裡,我就不說了,望著蕭書記。
他吸了一口煙,才慢慢說道:“這個人不錯。”
官場上,就算是自己的親戚,領導也不會把話說滿,畢竟他不是一把手。
有些沒在官場混過的,老是希望領導給一個非常肯定的答複,這叫不懂事。
領導能給一個【否定】的答複,這,倒是會的。
比如某件事,他辦不到。免得你寄托希望,就會直截了當地回答你三個字——做不到。
與其你寄托希望,最後泡湯,反而恨他。不如當場就拒絕。
蕭書記的表態無懈可擊。他說【這個人不錯】,表明了他的一種態度,他會支持。
至於最終定不定得下,也不是他能決定的。
當然,我總不能要他表個明確的態度。
因為這種表態,除非是張書記才可以一言九鼎。
蕭書記問:“沒有其他事了吧?”
我搖搖頭,站起來告辭。
出了書房,跟淩老師打個招呼,我就離開了。
回到家裡,我才給孫小波打了一個電話。想把剛才的過程說給她聽。
她卻說:“我在院子裡一個朋友家玩,馬上過來。”
我隻好燒茶。
一會兒,孫小波就敲門,我把門打開,她一溜就進來,手上還提著一個塑料袋。
我把門一關,說道:“我與你是什麼關係?還提禮物。”
她把禮物放在電視櫃裡,嗔道:“我聽說你生了小孩,給你家小喬一點補品。”
我端一杯茶給她,兩人坐下。
我說:“在他家吃晚餐,吃完飯後跟蕭書記說了。他也沒說多話,隻說【這個人不錯】。”
孫小波說道:“隻要他有這個態度就行。孟市長和我關係比較好。早幾天到他家。他願意幫忙。
但人事權主要是五人小組。紀委書記,組織部長,我都找了。就是蘭市長不太熟,不過托人找了他。”
我點點頭,說道:“應該沒有大問題,你今年這台戲在省裡獲了獎。這個書記市長都知道。”
她笑道:“你幫了大忙啊。”
我說:“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