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中午,我回到了江左。小月還要過幾天才來。到時,她自己去搭班車來江左。
吃中飯時,一家人商量,小月沒來,雨晴又時時要給敏敏喂奶,奶水不足,要帶著牛奶,煮奶器,去姨媽家拜年很不方便,由我當個代表去一趟。
我說:“挺好,反正我也去任書記、劉市長家去拜訪。”
出發前,我給劉市長打了電話,他說自己在老家。
我說:“那我就給您來拜個遲年。”
我又給任書記打電話,他說他在外麵,但李老師在家。
我再給十辨打電話,邀他一起過去走走。
十辨說:“好,你過來吧。”
我開車到十辨家拜年,隻喝了杯茶就動身。
我們共一輛車。在路上,我和十辨商量,到了黨校,我先去我姨媽家串個門就下來,然後就去任書記家,再去劉市長家。
初二下午,街上的車子不太多。因為很多人開車回了老家。而且2009年那時,車的擁有量不是太多。
據後來的一位專家分析。中國老百姓大量擁有私家車是從2012年開始。
曆史總有一個拐點。2012年,就是個轉折點。不僅一般工薪階層開始有私家車,而且通訊方式出現劃時代的飛躍——有了微信。
街上車少,我們半個小時就到了黨校,我也沒提什麼禮物,就到姨媽家坐了坐,送了一個1000塊錢的紅包給她,跟她說明,還有任書記、劉市長家,我要去跑一跑。
她十分理解我,因為任書記和劉市長都是黨校出去的。她不僅認識,而且知道這兩人非常關心我。
人活在世界上,不是親情不重要,而是親人們也知道,非親非故的人際關係更要靠平時多走動來維持。
上了車,我們去了任道遠書記家。
李老師見了我們,十分熱情。我們也隻坐了一會兒,各人送了個紅包,告辭。
下一站是劉市長家,這兒才是重點。
離劉市長家還有一裡,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他,說和熊十辨一起過來給他拜年。
他說:“那我要鞭炮相迎。”
輕車熟路,一會兒,車子就進了他家院子。
劉市長站在門口,旁邊的一個年輕人點燃一掛鞭炮,劈裡啦啦炸響。
兩人下車,劉市長上前,他先和熊十辨握手,說道:“貴客,貴客。”
然後才和我握一下,請我們進屋。
這握手是門學問。家裡來了客人,一般要與關係疏一點,上門上得少一點的先握手,發煙也一樣。很熟的人,甚至握不握手都無所謂。
三人進屋,劉老爹也迎上前和熊十辨握手,老人家大概也知道熊十辨為顏書記母親看病的事,翹起大拇指,連誇熊十辨:“神仙,神仙。”
劉市長把我們引入書房,三人落座,家人上茶上水果糕點。
劉市長說:“今天,無論有什麼事,你們都不能走,就在我家吃晚飯。”
說罷,他發煙。
正月裡,我還是接了煙,順手給十辨點上火。
大家先客套了幾句,我們才進入正題。
劉市長家在江左,對顏書記家裡的事熟一點,他說道:
“書記家這個年,幸虧熊大夫搭了這手脈,心情雖然也忐忑不安,但至少看到了希望。新年鐘點一響,就把老太太接回家,現在在家設立家庭病床。醫院派人24小時監護。”
他又轉頭對我笑道:“你也立了大功。”
我指指熊十辨,笑道:“他姓熊,我現在叫他神仙。”
熊十辨不願多談,隻說:“中國脈象還是很管用的。”
接下來,我們就沒有議這件事了。因為議下去,就會涉及一些新年裡不應該涉及到的忌諱詞。大家就談起過年。
無非是年味越來越淡,小時候,過年是一件非常讓人盼望的事。
劉市長說:“按經濟學理論,物資越豐富,人情味就越淡。”
正談著,李校長打來電話。
這個號碼跳動,我心裡就一緊。
李校長說:“曉東,你還在老家吧?”
我站起來,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說:“我上午就回到了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