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曾想,被“汴州四秀”接連發文譏諷,暗指其頑固不化,愚昧守舊。
就連成就更高,名氣更大的“汴州三絕”的裴瑗,都發文助攻“四秀”,嘲弄蔡舉人倚老賣老。
經此一戰後,“四秀”的名氣再上一層,隱約間確立了他們中原地區年輕一代士子的精神領袖。
兩人之間有如此的罅隙,蔡舉人又怎能給這位“四秀”好臉色看呢?
再者,此人譏諷趙琳終生無成,無疑也是間接嘲諷他們蔡氏族學。
待那位李公子入座,蔡舉人率先發難:“李秀才,你口口聲趙麟終生無成,不知你能寫出一篇堪比《俠客行》的詩篇嗎?”
在場諸人,一個個暗含喜色,期待這場撕逼對決。
《俠客行贈展白》這篇佳作,已是傳遍了整個縣城。
士人名流爭相傳閱,僅一夜之間,趙麟再次名聲大躁。
一些附庸風雅的鄉紳、名流爭相搶購其書畫,使他書畫價格,再次飆升。
作為“汴州四秀”之一,青年士子的領軍人物,李凡又怎能沒看過那篇《俠客行贈展白》。
他看過之後,第一個感受就是千古佳作,世所罕見。
可隨之而來的,就是深深的羨慕、嫉妒、恨。
羨慕嫉妒其才華,恨此人的名氣又要壓過他一頭。
想到這裡,他不覺冷笑一聲。
“晚生不得不承認,這篇俠客行是一篇佳作,可其頌揚的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以武犯禁的遊俠兒。”
“大宗師說其性情輕浮,簡直是真知灼見,一針見血。”
在大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人向來自視甚高,哪個會紆尊降貴,與浪蕩的遊俠兒結交?
蔡舉人見他拿大宗師當擋箭牌,又拿遊俠兒說事,不由臉色通紅,一時語塞。
正如李凡所說,看過這篇《俠客行》的讀書人,無不稱頌其才情。
可看過之後,都頗為遺憾寫的是遊俠兒。
按照他們的想法,詩詞歌賦,吟的是風花雪月,誦的是家國情懷。
可那位文曲星,用驚才絕豔的才華寫就的千古佳作,讚頌的卻是一個遊俠兒,簡直是暴殄天物。
這也同樣是蔡舉人心中的遺憾。
可以想象,若是那小子能寫出一篇稱頌他的千古佳作,那麼他必定隨著這首詩詞,青史留名,為後人讚揚。
“汴州四秀”李凡見蔡舉人無言以對,臉色的笑意更濃了:“再者,科考才是正途,否則,就算偶有一篇佳作,也終會泯於眾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