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麟怎麼也沒想到,就連鄉村的婚禮都是如此繁瑣。
仔細想想倒也能理解,人的一生基本就這一次。
雖說繁瑣,卻也熱鬨。
在眾人喧鬨中,王大石對著女方的一眾親人開始禮拜。
張家的姑娘,在趙麟前世可能還隻是高中生、或者大學生,可在這個時代,卻是個老姑娘了。
十九歲了。
之所以一直未婚配,並非是她有什麼缺陷。
而是這個姑娘很是優秀,上門求親的人很多,她的父母自認為自家女兒又聰明能乾,又長相端莊秀麗。
所以,就想尋得一個高門頭結親。
可在這個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想要跨階層嫁出去,顯然不可能。
哪怕他的女兒優秀,也是一樣。
最多能尋一個條件較好的,人品較好的男方。
可是這樣的,又哪裡是那麼好碰到的。
就算有,有時也輪不到他家女兒。
眼看年齡逐漸到了,張氏夫婦終於著急了。
生怕女兒再也嫁不出去。
也就在這時,女兒的姑母給她說了一樁親事,當知道是那個該溜子王大石的時候。
張父張母差點氣的吐血,差點罵出聲。
作為親姑母竟給自家侄女,竟給他們說了如此一門親事。
誰不知道王大石那是個坐過牢的該溜子混混?家裡更是隻有寡母,以及一個弟弟。
窮困潦倒的,竟還想攀附他家女兒?
不過等了解清楚他如今的狀況之後,他們考慮了一夜,也就同意了這門親事。
因為那王大石雖萬般的不是,可他卻成為了趙家三郎,那個文曲星的長隨。
隨著文曲星逐步高升,他絕對不會差。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最終同意了。
剛開始,村裡還有不少人嘲笑他們夫妻,說他們毀了自家閨女。
枉等了這幾年,最後還不是與一個混混訂了婚。
可還沒有過多少光景,他們就知道自己大錯特錯了。
隨著文曲星趙家三郎在州城聲名鵲起,作為長隨的王大石也水漲船高,成為了一府的管家。
這不,短短的半年時間,家裡的寡母開始穿起了綢緞衣,戴起了銀飾。
曾經的土屋土牆,也變成了青磚綠瓦的房屋和院牆。
這一切讓張莊人驚奇不已的同時,也感歎他們夫妻看人之準。
所以,街坊四鄰、同宗的族人也都話鋒一轉,紛紛議論。
“早就看小柳這女娃是有福氣之人,這是有旺夫之相啊。”
“對,這定親後,王大石立即好了起來,還真是咱們小柳的功勞。”
“彆看王大石現在還隻是尋常老百姓,以後隨著文曲星成為狀元,他也許比咱們縣太爺都要厲害。”
張氏夫婦聽到這些人的議論,也都是暗自一笑。
他們的準女婿王大石不但好了起來,就連他們那個寡妹薛張氏,也是好起來了。
這不,每隔幾個月,就往他們家捎回來一些城裡人才能用到的東西。
這好東西一多,他們夫婦反而擔心了。
王大石天天跟著文曲星趙三郎,見識越來越廣,眼光越來越高,會不會看上城裡的姑娘?以後會不會和他們毀婚約?
而且,寡妹薛張氏在書信裡一直催促讓早點成婚,省的夜長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