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初升,東方泛白。
洛陵城,沉眠已久的古城,在這一天的晨光裡,宛若被雷霆驚醒,城中萬象俱動,街頭巷尾,皆是人潮如湧。
霧靄未散,晨風挾著春寒,吹動街邊懸起的布幔與幡旗。酒肆茶樓的門尚未全開,叫賣聲便已穿巷過街:
“熱包子咯——鮮肉的、蝦仁的!”
“今兒可彆出城了!十裡亭前要比劍,封路啦!”
“陛下親自應戰啊,咱大堯真龍天子,比的是秦玉京那個天下第一!”
一句話落下,頓時引得茶攤下眾人炸了鍋。
“你說什麼?!皇帝陛下親自出戰?不是說那位秦老怪已經贏了一州了麼?怎麼還來?”
“哎喲你消息也太滯後了,這州地是淮北王輸的,人都死了,皇帝不認賬唄。非要親自比一場——這氣魄,嘖嘖,真是好男兒!”
“可那秦玉京是啥人?三十年前就能逼得先帝折劍,現在怕是更老辣了,這場比劍……不會出事吧?”
老茶攤主歎了口氣,搖頭道:“誰知道呢。隻是咱們百姓心裡都明白,這場不是為了勝負。”
“不是為了勝負,那是為了啥?”
老者放下手中布巾,抬頭望向城東那片已被封鎖的官道:
“是為了,一口氣。”
……
另一頭,洛陵北門。
天未全亮,大批百姓卻已湧至城門前。此時本應是出城做工的時辰,可今日,城門卻未開。
“怎麼回事?這都辰時了,還不放人出城?”
“你傻啊,今天十裡亭比劍,早就封了整條官道,怕有人鬨事唄!”
“我不是要鬨事,我是想去看陛下啊!”
這話一出,四周頓時笑聲一片,笑聲中卻帶著幾分敬仰。
“咱皇帝啊,真是有骨氣!當初說讓秦玉京再來,他真讓他來了!”
“關鍵是還真敢比!這可是堂堂天子,要是輸了,哪怕沒人怪他,麵子上也不好看啊!”
“就是這份擔當,才讓咱佩服啊!”
城門上頭,禁軍列陣,甲光森寒,卻並未驅趕百姓。隻是靜靜守望著這滿城黎庶,臉上皆是肅然。
而街巷深處,家家戶戶的燈火也早早亮起。許多孩童扒在窗邊,等待著天更亮一點,父母便帶他們去城頭遠眺一觀比劍之台。
“娘,我能看到皇帝嗎?”
“當然能。”婦人撫著兒子腦袋,柔聲答道。
“那皇帝會贏嗎?”
這話一出,婦人頓了頓,看向窗外漸亮的天光,嘴角微揚:
“皇帝要是贏了,我們這一州,就不用再割出去啦。”
“要是輸了呢?”
“輸了,也沒事。”她笑了,“咱們有這麼一個皇帝,已經值了。”
……
此時此刻,洛陵城的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巷口,仿佛都被那即將到來的比劍之戰牽動了脈搏。
市集暫停,官署閉門,朝臣歸宅,百姓聚集。
整個帝都,仿佛在迎接一場並非節慶,卻比節慶更莊嚴的“儀式”。
比的,不止是劍。
更是天下人的一口氣,一份信念。
那是:
——一個皇帝親自出戰,以命搏天下安穩的氣魄。
天漸亮。
晨霧褪儘,陽光灑下,給十裡亭方向鍍上一層金光。
那是一道朝陽,卻像極了懸在所有人頭頂的……懸劍。
……
與此同時,皇宮之中。
養心殿內,侍從魚貫而出,太監低聲稟報,一切準備就緒。
禦衣、佩劍、馬車,均已整裝。
而那道金紅蟒袍的背影,正靜靜佇立於宮階之上,眺望著遠方的天光漸亮。
天子之軀,此刻如山。
無聲,卻勝萬言。
……
整個洛陵,乃至整個大堯,都在等待那一刻。
等待那道金袍之影,從宮門而出,直奔十裡之約!
今日——比劍!
不隻比秦玉京。
更是——比一個帝王的擔當。
一個國度的信念!
朝陽初升,東方天際泛出魚肚白。
洛陵城東門的高樓之上,隨著一聲渾厚嘹亮的號角響起,緊接著,便是一道洪亮的軍令聲:
“開——城——門!”
伴隨著沉重的哢哢聲響,城門內外的百姓神情陡然一震,下一息,那扇沉睡整夜的鐵門緩緩開啟,滾動的城輪帶著千斤之力,被緩緩推開。
“開城門啦!真的開了!”
“不枉我這一夜守在這裡,總算等到了!”
歡呼聲炸開。
本就聚集在城門口的百姓們如潮水一般奔湧而出,像是積壓了一夜的洪流,終於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那陣如山呼海嘯般的腳步聲,伴隨著吆喝、喊叫、奔跑、推搡,卷向那片朝霞輝映的城東大道,直奔十裡長亭!
整條官道之上,塵土飛揚,人影如織。
有拖家帶口的,有背著孩子的老嫗,有手提羅傘的文士,也有騎驢慢行的老翁。
更有不少少年身背書箱,步履飛快,一邊跑一邊興奮喊著:“快走快走!今日若是能親眼見陛下登台,一生也就值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甚至,還有許多小販,趁著昨日未進城之機,已提前在長亭附近站好攤位,煮粥熱湯、賣糕賣果,攤前人潮湧動,買賣之聲不絕於耳。
“糖糕熱的!誰要糖糕!”
“牛骨湯!三文錢一碗,喝一口保暖保力,助陛下得勝!”
“給我來兩碗,我要帶去長亭去!”
“哎喲你踩我腳了!”
“快快快,占個好位置!”
喊聲、叫聲、笑聲、交雜成海,一股近乎狂熱的氣氛,開始在整個東郊緩緩升溫,滾滾不休!
十裡長亭前,昨日尚顯空曠的場地,此時早已被圍得水泄不通。
人山人海,綿延不絕。
不知是誰帶頭,一排布幅橫在了長亭對麵,一筆一畫,寫著幾個大字:
【願吾皇,平安歸!】
不遠處,還有另一塊布子被高高舉起,上麵墨跡猶新:
【此戰勝否,皆為英名!】
再遠處,一位老儒帶著幾個學生,跪坐亭下,以地為案、以手為筆,正一筆一畫寫著:
【天子親征,萬民所仰。】
呼聲愈高,氛圍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