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禁錮的力場如同一片沉重而寒冷的海洋,無聲無息地彌漫在維生室的每一個角落。這股力量並非簡單地壓製著一切,而是更像一種絕對的“停滯”,它似乎要將其中的所有物質運動、能量流轉,甚至是規則本身,都強行固定在某個永恒不變的狀態。
維生場的能量輸送變得異常艱難,每一次循環都像是在黏稠的膠水中苦苦掙紮。原本應該順暢流動的能量,此刻卻被這股強大的禁錮力場死死拖住,難以向前推進。
而星語,則靜靜地躺在平台之上,承受著這雙重的壓力。一方麵,她的身體和精神因為強行製造脈衝並偽裝反噬而遭受了真實的創傷;另一方麵,外界那無處不在的禁錮力場也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她的呼吸變得極為微弱,幾乎快要消失不見。意識恒星的光芒也黯淡得如同風中殘燭,仿佛下一秒就會被徹底吹滅。
然而,就在這令人難以忍受的極致虛弱和沉重壓迫之中,她的意識核心卻仿佛被一股奇異的力量所籠罩,始終保持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冰冷與清醒。
那如潮水般洶湧而來的疼痛和虛弱感,雖然無比真實地衝擊著她的身體,但她卻並未因此而失去對局勢的掌控。她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對自己傷勢的嚴重程度了如指掌,並且能夠精準地引導著那已經被嚴重減緩的維生場能量,如同一位極度吝嗇的藝術家,小心翼翼地將每一分、每一厘的能量都用在修補最為關鍵的損傷上。
與此同時,她將更多的精力都傾注在了維持那至關重要的“偽裝”之上。她要讓自己的能量波動、意識活動頻率,都完美地契合著“重傷瀕危、能量失控後趨於沉寂”的模型。這就像是一場高難度的表演,她必須將每一個細節都演繹得淋漓儘致,不能有絲毫的破綻。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她就如同那枚潛入深海的潛水器一般,外殼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仿佛隨時都可能被壓垮,但內部卻始終保持著冷靜,有條不紊地執行著預先設定好的程序。時間在這緩慢而沉重的禁錮中緩緩流逝,每一秒都顯得如此漫長。
方舟智庫的監控係統並沒有因為將這起事件判定為“意外”而有絲毫的鬆懈,相反,由於這起事件的嚴重性,監控的頻次和深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那些無形的探針就像冰冷的觸手一樣,更加嚴密地掃描著她和星錨的每一個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可能存在的異常情況。
星語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她深知自己正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相反,她展現出了驚人的耐心,就像最老練的潛伏者一樣,將自己所有的生命活動都壓抑到了最低限度。她甚至刻意模擬出一些器官衰竭、意識渙散的微弱信號,讓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正在緩慢走向死亡的囚徒。
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星語的內心世界卻異常活躍。在她的意識深處,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她正在複盤剛才那場驚心動魄的脈衝發射。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過程,而是以她那經過多次淬煉、已經變得極度敏銳的感知,結合剛剛獲得的、對屏障規則更深入的理解,去重新審視每一個細節。
那一道凝聚了她和星錨力量的脈衝,宛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按照澤爾提供的複雜頻率進行調製。當它撞擊在屏障上時,瞬間引發了一場震撼的“回波”。
這“回波”不僅僅向外傳遞了數據,更像是一麵鏡子,將屏障規則結構本身的“震顫感”反射回來。這種“震顫感”極其細微,如同蛛絲般難以察覺,但卻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在了她的感知深處。
此刻,在絕對的寂靜與偽裝下,她宛如一個探險家,正小心翼翼地“咀嚼”著這份獨特的感覺。她全神貫注地“觀察”著脈衝能量與屏障規則碰撞時所產生的那些極其細微的、轉瞬即逝的乾涉波紋。這些波紋如同漣漪一般,在她的感知世界中蕩漾開來。
她不僅能夠“看到”這些波紋,還能“感覺”到不同頻率的能量成分在與屏障規則相互作用時,被吸收、反射和扭曲的程度。這種感覺就像是她手中拿著一把精密的儀器,能夠精確地測量出每一個能量成分的變化。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她甚至能隱約捕捉到在脈衝爆發的瞬間,屏障背後那更加龐大、冰冷的、屬於方舟智庫本體的規則運轉。那是一種極其微弱的“漣漪”,仿佛是整個宇宙的心跳,雖然微弱,但卻蘊含著無儘的力量和信息。
這並不是一種直接的感知,而是通過那道屏障規則所搭建起來的“橋梁”,才得以間接地感受到的餘韻。就像是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了一顆石子,雖然石子本身已經沉入湖底,但它所激起的漣漪卻會在水麵上緩緩擴散開來,這便是那餘韻的體現。
而就在這餘韻的影響下,一個念頭如同在冰層下湧動的暗流一般,逐漸在她的心中變得清晰起來。這個念頭就像是被壓抑已久的火山,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開始噴湧而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她開始意識到,方舟智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絕對存在。儘管它擁有著龐大而複雜的規則體係,但在麵對這種極高強度、極短促且頻率特異的內部衝擊時,它的響應卻似乎存在著一種極其細微的“延遲”和“僵化”。
這就好比一個巨人,它擁有著無窮的力量,可以輕易地捏碎山嶽。然而,當麵對一隻以詭異軌跡飛行的毒蜂時,它那巨大的手掌卻可能無法精準地拍中目標。儘管它的力量浩瀚無邊,但它的“反應模式”卻似乎被其自身的絕對邏輯所限製,存在著某種“套路”或者說“慣性”。
而“幽影”協議的第一階段,就像是一次精準的試探性敲擊,不僅摸清了屏障的結構,更隱隱觸碰到了這守護者巨人的…“膝跳反射”?
如果…如果能掌握這種“反射模式”…
如果…能利用這種“延遲”與“僵化”…
那麼,是否意味著,她有可能在這巨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一些更加複雜的操作?
這個想法讓她心跳微微加速,但又迅速被她壓下。
不能急。必須驗證。
她開始利用這難得的“禁錮期”,在意識中進行大量的模擬推演。
她以自身那高度同步的意識為模擬器,以剛才脈衝回波留下的規則震顫感為數據基礎,不斷構建、調整著關於方舟智庫響應模式的模型。
她模擬著不同強度、不同頻率、不同攻擊角度的能量衝擊。
她推演著智庫可能采取的每一種壓製、解析、反擊的策略路徑。
她計算著每一次操作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收益。
這是一個極其耗費心力的過程,如同在腦海中同時進行億萬次複雜的沙盤推演。她的意識恒星因這龐大的計算而微微顫抖,剛剛有所恢複的光芒又顯得有些搖曳。
但她樂此不疲。每一次推演,每一次模型的修正,都讓她對那冰冷的巨人,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把握。
漸漸地,一個模糊的、關於方舟智庫“行為邏輯”的輪廓,在她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它優先維護屏障整體穩定,對局部高強度、短時間的擾動容忍度較低,會立即觸發高級彆響應。
它的規則壓製手段雖然強大,但啟動和轉換需要時間,存在能量調度的“空窗期”。
它的分析核心似乎存在某種“並行處理上限”,當短時間內需要處理多個不同性質的異常事件時,其響應會出現微小的優先級混亂和延遲。
它對“符合預期模型”的事件比如能量失控反噬)會快速降級處理,但對無法立即解析的“異常特征”會投入過量算力進行深度掃描,反而可能暫時忽略其他區域。
這些發現就像是拚圖的碎片一樣,一塊一塊地被拚湊在一起,逐漸勾勒出了一幅如何與這個冰冷巨人周旋的“戰略地圖”。而這一切的推演和計劃,都建立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之上——她必須能夠維持那種與外部規則的“極致同步”。
隻有當她自身的波動與周圍環境完全融為一體,成為“背景噪音”的一部分時,她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規避監控係統的檢測。這樣一來,她就可以像變色龍一樣,巧妙地隱藏自己的行蹤,不被敵人輕易發現。
同時,這種極致的同步還能讓她敏銳地捕捉到那些細微的“延遲”和“僵化”。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敵人防禦係統的漏洞,也可能是她突破困境的關鍵。所以說,同步不僅僅是她的盾牌,保護她免受敵人的攻擊,更是她的眼睛,幫助她洞察敵人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