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蘭07提供的技術資料,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時得到了一盞風燈。雖然光線微弱,卻足以照亮腳下寸土,指明大致方向。星語立刻將全部心神沉浸其中,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旅人,貪婪地吸收著那些精妙的能量監控技術與秩序場生成算法。
這些知識體係與花園文明乃至她之前接觸過的任何科技樹都截然不同。瑞多蘭的技術更側重於對規則本身的理解和應用,而非單純的能量堆砌或物質改造。那套秩序場生成算法,與其說是一種能量運用技巧,不如說是一首用數學語言寫就的、歌頌秩序穩定的讚美詩,每一個參數都蘊含著對宇宙底層規則的深刻洞察。
她首先攻克的是能量狀態實時監控技術。這套技術的核心在於構建一個極其敏感的能量感知網絡,能夠將目標區域最細微的能量波動轉化為可被意識直接理解的數據流。學習的過程如同在腦海中編織一張無形而精密的蛛網,需要對她自身的意識結構進行微調,開辟出新的“處理線程”專門負責這項任務。
難度不小。她的意識剛剛經曆重創與修複,雖然穩固,但進行這種精細的內部結構調整依然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和細微的刺痛感。但她咬牙堅持,意誌力如同最精密的刻刀,一點點地雕琢著意識海中的新結構。
時間在專注中流逝。當她終於成功在意識中構建起那個微型的監控網絡,並將其小心翼翼地覆蓋到星錨核心深處那片區域時,一種全新的感知維度向她敞開了。
那縷“邏輯湮滅”印記,不再隻是一個模糊的、需要刻意感知才能發現的“點”。在監控網絡的反饋下,它呈現為一個極其複雜、不斷有細微能量如果那能稱之為能量的話)漲落的微觀結構。它此刻確實處於極度惰性狀態,內部活動水平低得可憐,散發出的規則崩壞氣息微弱到幾乎淹沒在星錨核心本身的混沌波動背景噪音中。
但監控網絡卻能清晰地捕捉到它的每一次最細微的“呼吸”——那是一種周期極長、幅度極小的規則漣漪,仿佛沉睡巨獸無意識的鼾聲。更重要的是,它能實時反映出外界環境對它的任何影響。
星語嘗試著微微調整了一下周圍靜滯庭園能量的流動,監控數據立刻顯示出印記周圍的規則穩定性出現了幾乎不可察的相應波動。她又嘗試著調動了一絲混沌能量靠近,數據則顯示印記的“惰性”似乎有極其微弱的減弱,仿佛被同源的氣息輕輕觸動。
有用!太有用了!
這讓她對印記的狀態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力。任何外界的風吹草動,任何她自身操作可能產生的影響,都能被即時捕捉和分析。這無疑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也為她後續的任何嘗試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接著,她開始研究那套秩序場生成算法。這套算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極致的效率與穩定性。它並非強行創造秩序,而是更像一個“催化劑”或“共鳴器”,引導周圍環境中本就存在的、彌散的秩序能量在瑞多蘭哨站,這種能量幾乎無處不在)按照特定的模式共振、疊加,從而形成一個微弱卻堅韌的秩序場。
她需要做的,就是修改這個算法的“共振頻率”和“模式參數”,使其產生的秩序場不再隻是均勻分布在體表,而是能夠更集中、更精準地作用於那縷印記所在的微觀區域,並且其屬性要更側重於“屏蔽”與“隔絕”,而非單純的“秩序化”。
這需要對算法和那印記的能量性質都有極深的理解。她反複推演,利用新構建的監控網絡實時觀察不同參數下秩序場對印記的影響,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
這個過程比學習監控技術更加困難,失敗了一次又一次。生成的秩序場不是強度不夠,就是範圍太大耗能過高,或者頻率不符甚至反而引起了印記的微弱排斥。
但她沒有氣餒。每一次失敗都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她的光腦般思維全力運轉,交叉比對著算法原理、監控數據和之前接觸那印記“本質”時獲得的模糊感受。
漸漸地,她摸索出了一些門道。她發現,不能一味追求強大的屏蔽,那反而可能驚動印記。需要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隔離,讓秩序場的力量如同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卻又溫和地填充印記與外界能量環境之間的每一個“間隙”,形成一道無形而致密的屏障。
同時,她還嘗試將一絲混沌本源的特性融入算法引導的能量中。混沌並非秩序的絕對反麵,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作為一種“緩衝層”或“偽裝”,讓秩序場的屏蔽變得更加柔和,更不易被印記本身察覺和排斥。
這無疑是對瑞多蘭技術的“魔改”,風險未知。但她憑借對自身力量的精準掌控和對印記的深刻理解,小心翼翼地進行了嘗試。
數不清多少次失敗和調整後,某一天,她終於成功了!
一個極其微弱、幾乎無法被外界察覺的、融合了秩序穩定性與混沌包容性的微型動態屏蔽場,被她成功激發,如同一個無形的、活著的繭,精準地包裹住了那縷印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監控數據顯示,印記與外界的能量和信息交換瞬間降低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那殘存的、通向方舟智庫的微弱鏈接感,幾乎被完全切斷!而印記本身,依舊保持著沉睡般的惰性,並未對這種包裹產生任何排斥反應!
成功了!她真的做到了!
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湧上心頭,幾乎讓她喜極而泣。這意味著,她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那個最大的隱患——被方舟智庫通過印記追蹤到的風險!隻要維持這個屏蔽場,她就能更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行蹤和安全!
她將這個屏蔽場設置為最低功耗的持續運行模式,並將其與控製意識線程連接,一旦監控網絡檢測到異常能量波動或印記活性提升,屏蔽場會自動增強。
做完這一切,她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心。自從被種下烙印,流落混沌海以來,她第一次感覺命運的天平,真正開始向自己這邊傾斜。
心情放鬆之下,她想起了蘭07。她承諾過要反饋數據。於是,她將監控網絡記錄的部分不涉及核心秘密的數據主要是印記在不同強度秩序場環境下的基礎反應數據),以及她對那套秩序場算法“應用於自身穩定”的“一些初步心得體會”經過大量刪改和模糊處理),整理成一份報告,通過輔助棱鏡發送給了蘭07。
【數據已收到。分析中…】蘭07很快回應,【數據顯示異常源對外部秩序場乾預耐受性良好,活性抑製效果符合預期。你對基礎算法的適應性調整思路…具有獨特性。數據已收錄,感謝你的反饋。】
蘭07的回應依舊平靜,但星語似乎能感覺到那麼一絲極細微的…認可?或者說,是對她這個“樣本”展現出的“適應性”和“可塑性”的研究興趣變得更濃了。
這是一個良好的信號。證明她的“合作”姿態和“研究價值”正在發揮作用。
處理完體內的隱患,星語的注意力再次轉向外部。那兩次神秘的探測信號,始終是她心頭的一根刺。雖然屏蔽場的建立降低了風險,但不知對方底細,終究難以安心。
她再次嘗試向蘭07旁敲側擊地打聽,但得到的回複依舊是“無異常”或“常規波動”。瑞多蘭似乎真的並未將其視為迫在眉睫的威脅,或者他們的監控重點並不在這方麵。
既然無法從瑞多蘭這裡獲得直接信息,她決定自己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