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負責彙報的親軍護衛,自然看不懂他們夫妻二人的‘暗鬥’,他隻能是遵命行事。
隨著他事無巨細的往細了說,朱元璋和馬皇後二人也和上午一樣,漸漸的就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時間回到十天前的清晨,
這兩名負責調查‘說鳳陽,道鳳陽’之歌的真實性的親軍護衛,來到了位於淮河以南的臨淮縣城門口。
而這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四鄉,就是明年年初就要設立的,鳳陽府的府治縣‘鳳陽縣’。
他們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這座有著‘帝王之鄉’之稱的中都皇城,緩緩的打開城門。
這裡的城牆很新,城門也很新,而且規格還不輸應天皇城。
在這城門還沒有完全開啟之時,他們隻覺得這城裡一定繁華無比。
就算比不上現在的應天帝都,比不上有著‘盛世小長安’之稱的大同縣,也該差不了多少才是。
畢竟就這門麵來看,真就是比起應天府的門麵,也不遑多讓。
他們看著這巍峨大氣的門麵,再回想大同縣那猶如農家土牆的門麵,隻覺得這就是活生生的‘雲泥之彆’!
當然了,大同縣的城牆,也隻是外麵看著猶如農家土牆而已。
他們一想到大同縣城牆的裡麵,真就是連一句‘希望這中都城牆的裡麵,比大同城牆的裡麵還好’都不敢說。
原因無他,
隻因為就大同城牆那特殊的建造方式來說,真就可以說是用錢砸出來的‘固若金湯’!
“隻希望,這城牆的裡麵,能和應天皇城差不多吧!”
“應該是差不多的,畢竟門麵看著也差不多。”
二人話音一落,就牽著馬往城裡而去。
可他們剛走進城,就被眼前的這一幕所震撼到了。
他們隻覺得這有著‘中都皇城’和‘帝王之鄉’的臨淮縣,走的是一條和大同縣恰恰相反的發展之路。
大同縣走的發展之路,可以用一句‘外差裡好,烏龜有肉在肚子裡’來形容。
可這臨淮縣走的發展之路,卻可以用一句‘外好裡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形容。
他們的眼裡,這肉眼可見的城牆,和站在大道上隨處可見的房屋,還是很像那麼回事的。
可這些走在路上的百姓,卻一個個陰沉著臉不說,還衣著相對破舊。
他們知道,自從洪武二年開始,朱元璋就一直在花大價錢,想要把他的家鄉,營建為大明的‘中都’。
也正因如此,這裡才有了‘帝王之鄉’和‘中都皇城’的稱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