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是啥?”
朱元璋隻是眼珠子那麼一轉,就反應了過來。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所謂的《皇明祖訓》,就是他於洪武二年開始編纂,幾個月前才成書的《祖訓錄》的最終定稿。
放眼曆朝曆代,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有編纂‘祖訓’,以約束後世之君。
而他們編纂的‘祖訓’,也不是說一旦成書,就不再修改,不再更名的。
祖訓這東西會隨著開國之君的治國閱曆和心得體會的豐富,而逐漸完善其條款。
可以說直到開國之君死的那一天,才能確定其‘祖訓’最終的定稿,和最終的書名。
很明顯,這所謂的《皇明祖訓》,就是《祖訓錄》的最終定稿和最終書名!
朱元璋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當即就麵露詫異之色。
“咱的《祖訓錄》裡麵,倭國可是必征之國啊!”
“正如允炆所說,咱開國之初,就派使臣去倭國下達國書,可他們卻不僅不來朝貢,不解決倭寇擾明的問題,反而還砍了咱派去的使臣的腦袋!”
“因為國力不足,因為北方邊患嚴峻,咱這才沒辦法出兵伐倭。”
“說咱記仇也罷,說咱睚眥必報也可,咱就是要征服倭國,咱就是要雪恥報仇!”
“就算咱有生之年做不到,後世子孫,也必須征服倭國!”
想到這裡,朱元璋那看向倭國方向的眼睛,真就是肉眼可見的有了明顯的紅血絲。
可也正因如此,他才更加的想不通。
“可這《祖訓錄》變為《皇明祖訓》之後,怎麼就‘必征之國’變成‘不征之國’了呢?”
“咱有這麼好心?”
“有了這國力之後,咱也變成有仇不報的活菩薩了?”
朱元璋越往這個方向思考,就越覺得不可能。
也就在他下意識的開始搖頭之時,他的目光就掃過了一臉嚴肅的林昊。
朱元璋剛看向林昊,林昊就在看了一眼向他發問的朱允炆之後,就用似有追憶的目光,看向孝陵寶頂的方向。
緊接著,林昊就嚴肅而認真的說道:“你問我這是為何,我就隻有問他咯!”
“老哥哥,這是為何啊?”
“我當年不止一次對你說,倭人卑賤,不知大義,隻一味攝於武威,我們已經有了出海征伐他們的國力,就應該趁著你還活著,為自己再添一功。”
“忽必烈出海伐倭不成,你出海伐倭成了,你下去之後,就可以俯視他了。”
“我還對你說,那裡並不貧瘠,那裡有我們缺的金銀,可你卻死個舅子都不聽。”
“你非要把‘必征之國’改為‘不征之國’!”
“為何啊?”
“這到底是為何啊?”
站在朱允炆左側的林昊話音一落,站在朱允炆右側的,來自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之魂,就陷入了呆愣之中。
“這......”
“這怎麼可能?”
“咱有了這國力,還硬要把‘必征之國’改為‘不征之國’?”
“還隻是為了生計當過和尚,可咱不是那割肉喂鷹的活菩薩啊!”
“一定有彆的原因,一定有什麼彆的原因。”
想到這裡,朱元璋的那鋒利的目光,就再次回到了林昊的身上。
“咱明白了!”
“你入朝之後,之所以用這麼一大堆確實合理的理由,勸咱出海伐倭,就是想把咱的將士都弄到海上去。”
“咱是為了防你這頭,就在咱身邊的狼,這才沒有出海伐倭!”
朱元璋剛想到這裡,就又覺得不對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