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時,已經完成驗收的林昊,也來到了朱元璋所在的舷窗之內。
以靈魂狀態存在於此的朱元璋,隻看見林昊拿出一塊圓形的透明琉璃,直接就按在了這圓形的舷窗之內。
他看著這塊形如眼睛,且甚是厚重圓形琉璃,當即就麵露明顯的驚駭之色。
“他的琉璃製造工藝,不就是造個可以賣大錢的奢侈擺件和鏡子嗎?”
“現在就可以用在戰艦上了?”
“他不怕海風吹破了琉璃?”
也就在朱元璋如此思索之時,林昊就又讓人扛走了這塊形如眼睛的透明琉璃。
緊接著,林昊就看著孝陵寶頂的方向,似有埋怨的說道:“要不是你耽誤了我好幾年。”
“這東西就真的能全麵上艦了!”
“屆時,不論風雨多大,都可以敵人是瞎子,我不是瞎子。”
“就是因為你耽誤了我好幾年,才讓這東西隻能在關鍵觀察窗加以安裝。”
“沒有辦法,這東西的工藝難度太大,還不能量產。”
“而且,密封膠的問題,也還是個大問題!”
“要是再有個十年八年的,我準能攻克這些難題!”
林昊話音一落,眼裡的埋怨之色,雖然有所銳減,但也還是有那麼點‘意猶未儘’的意思。
片刻之後,林昊就果斷轉身道:“走,我們去其他的戰艦看看。”
朱元璋看著林昊帶領一眾工匠師傅遠去,當即就鬆了好大一口氣。
“咱就知道,咱即便是老了,也不是個傻子。”
“即便是被你所騙,即便是後知後覺,也總會想辦法阻礙你的進步。”
“真讓你節約了這十年八年的時間,咱家大孫,可就一點希望也沒有了。”
想到這裡,他又果斷轉身,看向孝陵寶頂之下的應天皇城。
“咱的大孫啊!”
“你到底有沒有發現,你這快要原形畢露的師父的狐狸尾巴啊!”
也就在朱元璋的目光,儘可能的聚焦於皇宮禦書房方向之時,他就又突然眼前一黑。
等他再次恢複意識之時,他就看到了非常熟悉的一幕。
他的頭頂之上,是象征著最高權柄的盤龍金頂。
而這盤龍金頂之下,則是那高高在上的龍案和龍椅。
龍椅與龍案之下,則是分列兩邊的六把交椅。
如果需要的話,這六把交椅之上,就會滿座皇帝的六個近臣。
按照規製,皇帝的六個近臣,必須是三文與三武。
有文有武,文武相當,文武並行,文武對立,才是一個王朝長治久安之根本。
朱元璋看著這一幕,當即就想到了李善長和徐達分坐兩邊,相得益彰的場景。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他的洪武六年,依然存在。
不過就是李善長換成胡惟庸而已!
可他也不知道怎麼的,他這個眼睛一閉,就來到建文二年初的‘魂’,卻覺得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那種忍不住的回憶,突然就湧上了他的心頭。
不等朱元璋開始追憶,他就看到了熟悉的臉龐。
從外麵打開房門的人,正是常侍太監王升。
此刻的王升,早已不再是他身邊那個,年輕謹慎的小太監,早已成為了兩鬢花白的總管大太監。
王升開門之後,依舊是自然的站在門外右側隨侍。
緊接著,身穿常服式龍袍的朱允炆,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對於他這個來自洪武六年的魂來說,距離上次見朱允炆,其實並不久遠。
可他就是覺得,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自以為的’寶貝大孫了。
建文元年距離建文二年初,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而已。
所以朱允炆的樣貌,也並沒有什麼轉變,依舊是個連胡子都沒留的年輕人。
可他對朱元璋來說,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洪武三十一年末,乃至是建文元年上旬的朱允炆,還是一個披著龍袍,也欠缺龍威的‘小龍’。
他經過林昊一年的磨練之後,在建文元年後期,也就是在他離開之時,已經初具龍威。
可現在的朱允炆,卻已經有了真龍天子的氣象。
如果非要拿什麼來打比喻的話,那就是初登大寶的朱允炆,就是一個還未親政的弱君。
可是現在,他已經有了‘一言九鼎’的底氣。
“可是,他哪來的底氣呢?”
“大明的軍政大權,不都在他林昊的手裡嗎?”
“難道......”
朱元璋想到這裡,突然就想到了,現在隻醉心造船,隻一心和造船師傅們打交道的林昊。
“難道,他還政於允炆了?”
朱元璋剛想到這裡,就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如果他林昊造那麼多海船,是為了打完倭國,再回來索要皇權的話,就不會還政於朱允炆。
可如果他沒有還政於朱允炆,他朱允炆的氣質,又哪裡有這麼大的變化?
在朱元璋看來,什麼都可以演,唯獨這從骨子裡滲透出來的‘底氣’,是無論如何也演不出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因無他,
隻因為從骨子裡滲透出來的‘底氣’,本就源於絕對的‘實力’!
想到這裡,朱允炆就帶頭走進了禦書房。
而跟在他身後的六個人,朱元璋也全都認識。
追隨在右後方的,分彆是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人。
而追隨在左後方的,則分彆是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以及開國公常升。
朱元璋雖然認出了常升,但他卻並不知道常升這個常遇春的次子,也已經有了國公的爵位。
“怎麼回事?”
“這第三把武勳的交椅,不該是遇春的長子,鄭國公常茂的嗎?”
“怎麼會是常升呢?”
不等朱元璋想明白這個問題,朱允炆就坐上了龍椅。
“六位愛卿,新年開國,國家也當有新的跡象,新的規劃。”
“你們都是國家的文武肱骨,說說看,你們都有什麼想法。”
朱允炆話音一落,對立而坐的三文三武,就都看向了彼此。
終於,黃子澄率先開了口。
朱元璋看著正要開口的黃子澄,當即就不滿意了。
“咱大明以武立國,什麼時候輪到文官先開口了?”
可黃子澄接下來的話,又讓朱元璋麵露滿意之色。
黃子澄,看向坐在對麵首位的徐輝祖道:“我大明以武立國,還是三位國公爺先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