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新漢國的人口遠遠低於呂宋島的承載量,所以很快就開始能夠還錢給“豐南號”,其中一部分還是用礦產抵債,難度不大。有了錢之後,石達開就尋思建立一支更現代化一點的海軍,單單靠“豐南號”的饋贈是不行的。
“新漢國”與“豐南號”達成協議,合資在馬尼拉建設兩家造船廠,一家民用,一家軍用。
“新漢國”用國庫財政擔保,建成投產後,“豐南號”每年收益不低於30,“豐南號”十年後退股,所有技術全部無償給“新漢國”。
當初追隨著石達開的將領和士兵一直到慶元府的,那都是石達開的死忠追隨者,所以,新漢國的政治和軍事隨便石達開怎麼折騰都是穩固的。
再加上,高層都知道,沈雲峰是支持石達開的,是他的強大靠山,誰就是想蹦躂也要考慮一下這一層。
再說,現在在新漢國,有吃有穿,又當官,誰還不想安穩下來,娶妻生子,完成傳宗接代、開枝散葉的大事。
現在石達開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征服棉蘭老島上,棉蘭老島有儲量極高的金礦,但是地形複雜,土著民族眾多,西班牙人在的時候也沒徹底征服。
但對於石達開這樣天生的軍事將領來說,越是難度高的陣地越有征服的欲望,所以對他而言,棉蘭老島必須歸屬新漢國,那裡的金子也是新漢國的。
此時的外東北已經進入熱火朝天的建設期,兩個小煤礦和一個鐵礦的建設,一下進了5萬名移民,既有工人也有農民來定居。
一下承接這麼多移民是不現實的,村屯建設需要一個過程,左宗棠隻能先保證工人的住房建設。對於農民,采取了先確權土地,然後可以季節性來耕種,等到村屯建設好之後,再定居。
外東北也有大片的黑土地,即使氣候隻能允許種植一季,人均土地多,收入對貧苦的百姓來說,也是可觀的,再說,外東北有各式各樣的優惠政策,一算賬下來,在這裡呆上幾年,田和房子都有了。
還有那些流放來的人,自然更沒有選擇,踏踏實實的在這裡重新開枝散葉。
外東北的計劃是人口發展到一百萬,能夠支撐34萬名海軍和陸軍的駐紮,能夠抵抗來自俄羅斯的第一波攻擊。
等未來東北鐵路建成之後,內東北的駐軍就可以通過鐵路運輸迅速抵達外東北作戰。
當世之人不知道,作為穿越者,沈雲峰可是知道,俄羅斯對中國東北是念念不忘,後世不但占領外東北,還入侵內東北,在東北留下了許多印記。
所以,作為收複外東北的主要規劃者之一,沈雲峰堅持要在東北內外大量駐軍。
所有幫助東北和外東北的資源開發和工業建設都是為了後來無論誰執政,為了東北的資源都會毫不猶豫的守衛領土。
人的生命有限,沈雲峰知道自己終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改變屈辱近代史的計劃必須要考慮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延續性。
此時的清廷也造出了3000噸級的蒸汽機軍艦,采用的是“豐南號”生產的120口徑主炮和100口徑副炮。算是走上了自主更新海軍軍艦的道路,未來將有大量的軍艦要趕製,代替“豐南號”贈予的從英法聯軍那裡繳獲的風帆戰艦。
沈雲峰並不擔心清廷的仿造能力,眾多的人口比如會湧現各式各樣的人才,無論是蒸汽機的製造和改進,還是鑄造技術的進步,隻要當權者重視了,又有資金的投入和市場化的推動,肯定是能夠走上工業化的道路。
當然,前提是不再受到殖民者的入侵和壓榨,有一段平穩發展的時間。
其實,華人的勢力中,沈雲峰最擔心的還是北美,綜合來說,北美的形勢看似突飛猛進,但依然危險重重。
現在美國暫時與英法這些歐洲列強在北美是尿不到一壺去,但是針對中國,那是肯定意見一致的。等到美國找到能夠交換的利益,英法肯定會與美國聯合起來對付北美太平軍餘部。
太平軍餘部不是“豐南號”,沒有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豐南號”的太平洋艦隊遠渡重洋作戰可不比在家門口作戰,後勤將會受到嚴重的製約。
沈雲峰的戰略可不是將百萬同胞送到北美作為戰爭的灰燼,而是要讓他們在那裡開枝散葉,延續中華血脈,製約未來的美國。要達到這個目的,對太平軍餘部必須扶上馬送一程,一程不夠再一程。
首先是將土手榴彈的技術給了他們,生鐵鑄造比較簡單,哪怕弄些廢鐵回爐也行。黑火藥的技術大家都有,把引線技術教會了就好,這樣一來,手榴彈就可以從跨洋貨運清單上劃去。
然後開始供應無煙火藥成品,太平軍可以將用過的銅殼炮彈和子彈的彈殼重新就在北美裝填,既節約了資金,也在貨運單上減少的數量。
煉鐵與煉普通鋼的坩堝配方和高爐技術也全部教給他們,包括技工都培訓好,隻要找到了鐵礦,他們就可以在北美自力更生煉鐵礦。當然製作焦炭的技術也一並教了。
車床直接供應了一批,連同技工的培訓。至於電的問題,小水電的技術不難,隻要將調壓一些配電技術包括設備全部打包送過去,那裡的地形非常適合先發展小水電。
有了車床,很多零件,包括槍和小型火炮的來複線就可以銑出來了。
“豐南號”就像填鴨子一樣,瘋狂的將自己發展十幾二十年的技術在這一兩年裡硬生生的給太平軍餘部給填下去,至於怎麼消化,什麼時候消化完,沈雲峰也沒太好的辦法。
也幸虧太平軍餘部前幾年開始就在寧波發展了造船業,有了技術工人的基礎,在美國人舊金山海灣的修船廠基礎上,已經將火輪船折騰起來了。
等馬鞍山鋼鐵廠正式投產,這邊的鋼鐵將有一部分供應給寧波,他們選擇繼續在寧波造軍艦還是去舊金山造,就隨他們了。但隻要太平軍餘部建立起工業的基礎,運輸的壓力就小的多了。
更重要的是,基礎工業的運轉才能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這才是未來的基礎。
喜歡十萬大山:1840請大家收藏:()十萬大山:184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