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漢字
“現在不著急,還沒那個能力。”張彥明白,就算現在說了也沒辦法。
“哦,行吧,那你彆鴿了。”
張彥苦笑:“知道了。”
【華夏文字的魅力。】
曆朝曆代的普通百姓皆抬頭。
“家家,這個和我們有關係嗎?我們又不認識字。”
近代有說廢除漢字的,現代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但在當時的那種情況,完全有可能,當時的普通人基本都不識字,也許語言不會改變,但是文字會改變,如果真是那樣,現在的古籍就需要翻譯了。)
“看著就好,仙人想讓我們知道,那自然是有道理的。”
【在文字出現以前,古人通過結繩來記錄事件。結繩的大小和數量代表事件的重要性或數量。】
【隨著時代的發展,結繩記事滿足不了日常了。】
【之後的人開始在竹子或者木頭等材料上刻劃符號,這種方法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這也是文字的前身。】
相傳倉頡通過觀察自然界的鳥獸足跡和山川形狀,創造了最初的象形文字。不過倉頡造字隻是一個傳說,隻是反映了古人對文字起源的想象。)
伏羲根據龍馬背負的“河圖”和神龜背負的“洛書”創造了八卦,因此河圖洛書也被認為是漢字的雛形,不過和倉頡造字一樣,缺乏考古證據支持。)
中國不是西方,中國對曆史的研究非常嚴謹,需要有考古證據和文獻支持,不像西方那樣憑借歌謠和流傳就編造曆史,無中生史了屬於是。)
【曆經發展,最早形成完整文字體係的是商朝,以甲骨文為代表。】目前來說夏朝和三星堆大夏灣出土的文物基本都是簡單的字符,甲骨文是成體係的。)
當然,也許隨著考古,甲骨文之前的成體係文字會再次出現,挺期待那個時候的到來,反正作者畢業了。)
【隨著時間推移,文字從甲骨文演變為金文,之後再到秦朝建立後,始皇帝廢六國文字,統一使用篆書,華夏開始蛻變。】
【後世普遍認為,華夏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也造就了華夏就算衰落,也必然會走向強盛。】
嬴政的虛榮心上來了:“扶蘇,說說吧。”
扶蘇無奈:“父皇之遠見,天下無二,已功蓋三皇五帝。”
“哈哈哈哈。”嬴政滿意的笑了:“彆停啊,好好誇誇朕,朕不嫌多。”
?????扶蘇滿頭問號,自己的父皇怎麼也開始不要臉了?
【伴隨著時間,隸書和楷書的出現再次簡化了文字,使文字更易於書寫和傳播,最終形成了後世漢字的基礎。】
天幕中出現了漢字的演化過程與曆代文人的墨寶。
“快看!快看!那是朕的字!那是朕的字!仙人!你都用朕的字了,能不能彆懲罰朕了。”
趙構仿佛看到了希望。
【在時間的長河中,曆代文人留下了無數曠古爍今的詞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名,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