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丁入畝到底是什麼?】
曆代皇帝來了興趣,攤丁入畝,明顯是個政策,也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也許可以借鑒。
【在古代,百姓交的實物和百姓服的徭役都可以被稱為賦稅。】
【隻不過一種是征收勞動所產生的實物,一種則是直接征收勞動。】
【實際上,在古代,不是征收上來的錢才能被稱為賦稅。】
曆代的百姓很在意這條天幕,因為這條天幕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就像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
【說白了就是把實物賦稅和徭役合而為一了。】
【在明萬曆的張居正改革時期,漢朝時的口賦算賦確實沒了,但徭役還是按照人丁來算的。】
【隻不過朝廷統一收錢,不想服徭役,那就多交稅。】
【官府再用多交的錢去雇傭人來乾活。】
【實際上,隻要以人口收稅,都可以認為是人頭稅。】
【倘若真的徹底廢除,在康熙時期搞得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算什麼?】
【在古代,收稅的地方就兩種。地或者人。】
【曆代王朝的征收標準都是人,其方式也是實物。】
【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出自王朝的本心,因為人頭稅沒有地稅多。】
【人是可以跑的,可以隱藏的,但地不同。】
【而且錢幣也比糧食更好保存和兌換。】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
【王朝建立初期很難從土地收稅,天下大亂,沒人會去種地。】
【曆代王朝的收稅標準,由人到地,基本都是到了王朝的中期。】
【唐朝的兩稅製度,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雍正的攤丁入畝,都是一個概念。】
【就像清初,不收人頭稅,朝廷根本運轉不下去。】
【但是收人頭稅,會造成百姓瞞報人口。】
【康熙時期開始,人口之所以呈現爆發式增長,一方麵是因為農業技術的提升,一方麵就是永不加賦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
【既然不按照人口收稅,那自然沒必要瞞報了。】
此時的曆代皇帝眉頭一皺,看來他們統治下的華夏,人口更多,這個賦稅應該再考慮一下了。
【男子十六到六十歲為丁,女子和未成年的男子為口。】
【當時的男丁需要服徭役,同樣的,也可以花錢免除徭役。】
【這個政策從漢朝就開始了,以丁數收丁銀。】
那些說古代哪個皇帝好的,對百姓沒得說的,來看看,你去了就要交稅,隻種地不乾其他活都要交稅,給不了錢就要去免費乾活,好日子過多了?粉古代皇帝?)
【所以曆朝曆代都很重視丁口的,所以對於官員的考核,丁口數是很重要的標準。】
【但這麼做,普通百姓很難受,盲目追求丁口數量的增長,百姓的負擔也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