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是有些事要跟諸位說一下。”
高鴻誌神色從容地看著三人說道。
“閣老請講。”
劉希賢心裡不滿,但臉上掛著笑,嘴上客客氣氣應道。
謝於喬與王鏊也都目不轉睛看著他。
幾人心中猜測:高鴻誌這是要立規矩來了。
儘管他是新人,但在朝中的勢力擺在那,不說有皇帝的寵愛撐腰,就算沒有這層背景,人家也有辦法讓他們日子不好過。
所以,不管他提什麼要求,他們都隻能忍著。
“以後我不會常來文淵閣,也不會在這裡處理日常事務。”
高鴻誌語調平穩繼續說,“各地送來的奏章依舊送到這裡,由你們處置。”
在明朝體製中,奏章分為兩種形式:
一種是各衙門提交的題本,屬於正式公務文書;
另一種是地方或京城官員以個人身份呈遞的密奏,叫作奏本,這些奏折由官員自己送至會極門,再由司禮監宦官收下。
之後,文件經由天子閱覽,轉發給內閣審議處理,內閣擬出意見附在折後,再交回去等皇帝批紅。
要是天子不認可,還會發回來重擬。
也就是說,內閣雖然名義上報備天子,實際上擁有多數政務的實際裁決權。
正德初年,明武宗對政事幾乎不管,內閣三大臣掌實權,天子隻做程序批複。
後來隨著局勢變化,內閣三顧命之中李賓之倒台,錦衣衛逐步擴大影響力,皇權逐漸抬頭。
此時,內閣除了審議奏章外,還握有一項權力,那就是對皇命提出異議甚至擱置。
一旦遇到強勢皇帝,這項權利就會受限。
高鴻誌這番話落地,劉希賢三人都愣住了。
原以為這位新進的閣老要搶奪主導權,讓他們當陪襯。
沒想到他反倒把原本的權力還回來了。
難道他對真正的內閣實務一點興趣都沒有,隻打算當一個掛名的大員?
三人不禁開始懷疑起來,這種反轉讓他們一時之間難以接受。
劉希賢頓了一瞬,斟酌片刻,帶著笑容說道:
“高閣老可是不願意操心內閣那些煩瑣事務?
若真是如此,我們也可以代為辦理,儘量替閣老減輕些壓力。
雖然現在隻有我們三個在閣裡理事,每天也是忙得不行,但我們願意多分擔一些,幫您料理。”
“確實如此。”謝於喬附和點頭,“閣老既然事情多,我們自然得多辛苦點幫忙打理。”
一旁王鏊也歎了口氣,關心地說道:
“高閣老這些日子確實太忙了,但也得注意休息,彆把身體熬壞了。”您可是咱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萬萬不能出問題。
內閣那邊的事情您不用操心,我們幾個會替您辦好。
反正這種事情我們早就乾慣了,多做一些也不算什麼。”
他們三人心情都很輕鬆。
高鴻誌不來文淵閣辦公,大家不用看他臉色辦事,還不受約束,不是很好嗎?
“確實也需要三位閣老幫我分擔文淵閣裡的日常事務。”
高鴻誌淡然一笑,對內閣首輔劉希賢等三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