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說是萬國‘和平’會議,結果大家全都在琢磨怎麼打仗。”
“即便如此,追求和平的努力還是要繼續。為了我們的後代。”
“您說得對。”
儘管西奧多·羅斯福口口聲聲提倡和平,實際上,他不僅在美西戰爭時組建了“莽騎兵”親自參戰,還主張美國應當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係列舉動可與和平毫無關係。
再者,萬國和平會議所簽署的諸多國際條約,在一戰爆發後幾乎全被拋諸腦後。
戰爭宣告協定?
德國直接無視,入侵比利時。
禁止使用化學武器?
從德國率先開頭,所有國家都開始瘋狂釋放毒氣。
‘媽的,怎麼幾乎全是德國先破壞的。’
戰犯之國,果然名不虛傳。
至於毒氣問題,由於協約國也用了,最終不了了之(這也是弗裡茨·哈伯沒有成為戰犯的原因),但其他條款,即便戰爭的勝負才是最終決定一切的關鍵,最好也不要率先違反,否則會對國家聲譽造成影響。
‘至少這一次,德國得表現出儘可能遵守國際法的姿態。’
隻有這樣,才能讓對方看起來像惡棍,而己方則顯得正義,以贏得世界的輿論支持。
正如漢斯在赫雷羅戰爭期間多次提及的那樣——道德,是世上最直觀、最有力的武器。
這從如今遭受比原本曆史更激烈批判的利奧波德二世身上就能看出。
“總之,短時間內,這裡恐怕不會太平了。”
“會議本來就這樣。”
“確實,法律的製定過程,和製作香腸沒什麼兩樣,最好不要看。”
“香腸?有趣的比喻。”
羅斯福輕笑一聲,低聲重複了一遍。
這句話原本被認為是俾斯麥的名言,但實際上是在19世紀30年代,一位美國律師曾說過類似的話,後來才被誤傳為俾斯麥所言。
‘那麼,在這個世界裡,這句話會不會被記錄為我說的呢?’
“話說回來,閣下打算在海牙停留多久?”
“可惜,我隻能待到會議正式召開就得回國。最近經濟形勢不太樂觀啊。哦,對了,差點忘了告訴你個消息——前陣子,委內瑞拉馬拉開波發現了石油。”
“是嗎?”
聽到“石油”二字,漢斯立刻想起當初委內瑞拉危機時與羅斯福達成的協議。
當時,他慫恿美國與德國共同瓜分委內瑞拉的石油權益,羅斯福欣然接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