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了,波蒂奧雷克上將。這是我給你的最後一次機會。”
“是,陛下。這一次,我絕不會辜負您的期待。”
1913年9月3日。
晨曦初現,奧斯卡·波蒂奧雷克率領的奧匈軍再次跨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與塞爾維亞之間的德裡納河,對塞爾維亞軍隊發動了第三次進攻。
奧匈軍的目標是迫使正在奧匈屬地伏伊伏丁那vojfodina)發動攻勢的塞爾維亞軍撤回本土,以保衛奧匈帝國的領土。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他們要攻陷貝爾格萊德,徹底毀滅塞爾維亞,以此完成對弗朗茨·約瑟夫的複仇。
“轟!轟隆!”
“進攻!進攻!把那些塞爾維亞雜種趕回他們的老巢!”
“再也不能讓祖國和陛下麵對恥辱!”
與前幾次戰鬥的狼狽不堪不同,這一次,奧匈軍和波蒂奧雷克目光凶狠,傾儘全力發動攻勢。
他們不僅在第一次、第二次攻勢中慘敗,還讓塞爾維亞軍隊展開了反攻。這一次,無論如何,他們必須洗刷過去的屈辱。
更何況,作為指揮官的波蒂奧雷克已收到弗朗茨·斐迪南的嚴厲警告——若這次仍舊失敗,他將被解職。因此他不惜一切代價,將士兵們不斷推向前線,與塞爾維亞軍死戰到底。
“普特尼克元帥!德裡納河方向的奧匈軍源源不斷地湧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的防線很快就會被撕裂!”
“......都是我的錯。我就該堅決反對首相的進攻命令。”
ia)指揮作戰的拉多米爾·普特尼克元帥radoirputnik)臉色陰沉,低聲喃喃。
事實上,塞爾維亞的斯雷姆攻勢並非他們自願發動的。
奧匈帝國的斯雷姆地區與塞爾維亞之間隔著薩瓦河,而塞爾維亞軍不僅缺乏彈藥,甚至連架設跨河橋梁的能力都沒有,更彆提越過河流發起攻勢了。
“首相,俄羅斯人還在不斷催促我們進攻。”
“該死,什麼進攻?!我們連自己的國家都快保不住了!他們要是想讓我們發動攻勢,就先給點支援再說!”
但隨著東普魯士戰局的急劇惡化,加利西亞戰線陷入僵持,俄羅斯開始不斷向塞爾維亞施壓,要求他們對奧匈軍發起進攻。
俄軍認為,如果塞爾維亞能從後方打擊奧匈軍,就能動搖加利西亞戰線上的奧匈防禦。
塞爾維亞總理尼古拉·帕希奇nikoapa?i?)對此感到為難,多次要求俄羅斯先提供支援。但正麵臨燃眉之急的俄國,他們非但沒有提供援助,反而威脅塞爾維亞——若不進攻,就切斷所有支援。
“唉......普特尼克元帥,發動進攻吧。”
“明白了,首相。”
最終,塞爾維亞政府屈服於俄羅斯的壓力,下令普特尼克發動斯雷姆攻勢。
普特尼克雖有猶豫,但還是遵從了命令。
“這不是為了追擊撤退的奧匈軍,這是為了謹慎!”
但也許是之前成功擊退奧匈軍太過輕鬆,讓他心存僥幸,以為能趁機扭轉塞爾維亞的危局。可他卻忽略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雖然奧匈軍在戰場上表現不佳,但他們的軍力和裝備仍遠勝於塞爾維亞。
正是這份輕率的自負,最終導致了斯雷姆攻勢的失敗。
而現在,波蒂奧雷克率領的奧匈軍正再次從西部邊境卷土重來,劍指塞爾維亞。
“放棄斯雷姆,立即撤軍,全軍向德裡納河集結,阻擊奧匈軍!”
“是,元帥!”
清醒過來的普特尼克迅速向參謀下達命令。
塞爾維亞的命運岌岌可危。
此刻,比起後悔,他們更需要行動!
......
普特尼克的行動迅速。
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斯雷姆攻勢,將軍隊轉移至德裡納河流域的洛茲尼察oznica),並計劃通過塹壕戰阻止蜂擁而來的奧匈軍隊。
這便是後來被稱為“德裡納河戰役БntkahaДpnhn,bitkanadrini)”的開端。
——噠噠噠噠噠噠噠!
“啊啊啊啊!”
“波蒂奧雷克將軍,傷亡太過慘重!”
“不能撤退!哪怕死在這裡,也要繼續、繼續、繼續向前推進!”
戰鬥的慘烈程度,即便相隔數十公裡,依然能嗅到空氣中彌漫的血腥味。
奧匈軍與塞爾維亞軍仿佛沒有退路一般,正麵交鋒,殘酷的塹壕戰每天都吞噬著數百、乃至數千士兵的生命。
“呃......呃啊......”
“a...anyu媽、媽媽)......”
奧匈士兵們被塞爾維亞軍的子彈擊中,倒地哀嚎,臟器外溢,最終在痛苦中死去。
無論是奧地利人、匈牙利人、克羅地亞人還是捷克人,都在這片土地上平等地死去。
奧匈軍隊內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至少在成為屍體後已不再是個問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能後退!若是連這裡都守不住,我們還有什麼臉麵去見已故的弗朗茨·約瑟夫陛下?給我繼續衝鋒!”
然而,儘管波蒂奧雷克對塞爾維亞的複仇熱情高漲,但他的指揮才能卻遠遠配不上他的野心。他無視慘重的傷亡,不斷命令士兵們衝入塞爾維亞軍的塹壕。
其他奧匈軍官的態度也如出一轍。
他們原本就因在塞爾維亞戰線和加利西亞戰線上的失敗,屢屢被視作“沒用的親戚”,每天都被與精銳的德軍相提並論,羞辱得體無完膚。
因此,這一次,他們必須取得成果,不惜一切代價。
當然,這隻是高層的想法,而那些被迫端著步槍衝鋒的前線士兵,則隻能咬牙切齒地瞪著拿槍逼迫他們衝向死亡的軍官,拚死向塞爾維亞軍撲去。
——嗡嗡嗡
“敵機來襲!”
“趴下!”
——轟!轟隆!
另一方麵,塞爾維亞軍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
德意誌帝國不僅為支援奧匈軍,抽調了部分原本用於西線的物資,還在坦能堡和馬祖裡湖大捷後,調撥了一部分東線的空軍至塞爾維亞戰場。
塞爾維亞軍不僅要麵對衝入塹壕、手持機槍的奧匈士兵,更要承受頭頂不斷傾瀉子彈、炸彈與火箭彈的德軍戰機的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