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對話列寧
本來已經忙得要死了,結果連鐵路施工問題也被貝特曼·霍爾維格和毛奇甩給了自己,就在漢斯咬牙切齒地詛咒他們時——
“終於見到您了,漢斯·馮·喬部長。”
那個讓他望眼欲穿的男人,終於自己送上門來了。
“我是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
這個名字,怎麼可能不認識?
主導俄羅斯革命,將赤色浪潮席卷全球的共產主義偶像,也是二戰後與美國平分天下的蘇聯的國父。
無論是私人角度還是公職身份,漢斯都想見一見的男人。
嗯,也多虧如此,某人總算可以暫時從那堆令人頭疼的文件裡解放出來了。
‘行動比預想的還要快,看來俄羅斯的局勢,比想象中的更糟糕啊。’
據說連尼古拉二世都忍無可忍,親自上戰場指揮軍隊了。
而此時代理執政的卻是被拉斯普京擺玩的亞曆山德拉皇後......一想到這種局麵,連漢斯都忍不住歎了一口氣。
“我為何來見部長,想必您已經心知肚明了。”
“前往俄羅斯的通道......你是來讓我幫你打開它的吧。”
為了趕回已經被沙皇逼至爆發邊緣的俄羅斯帝國,掀起革命。
“對德意誌帝國而言,這也不算壞事,不是嗎?部長您也清楚,想要儘快結束這場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俄羅斯帝國從內部崩潰。”
“......”
“而能終結俄羅斯帝國,終結這場戰爭的,唯有我。”
列寧語氣堅定,甚至帶著一絲自負,仿佛早已將漢斯的想法看透。
當然,他的判斷並不算錯。
這確實是漢斯計劃的核心之一。
‘他自信滿滿地認為隻有自己才能摧毀俄羅斯帝國,可實際上,就算沒有列寧,俄羅斯革命也勢不可擋。’
畢竟那場二月革命,參與者不僅僅是革命家和民眾,連沙皇的士兵、臣子、乃至軍隊的將領們都對無能的尼古拉二世徹底失望,紛紛倒戈。
甚至連那些被命令鎮壓的士兵,都將槍口對準沙皇,而那些原本應當保護皇帝的禁衛軍,也紛紛拋棄了尼古拉二世,加入了革命的行列——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那麼,既然如此,漢斯為何還要冒著蘇聯崛起的風險,把列寧送回俄羅斯?
理由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是,二月革命後掌權的亞曆山大·克倫斯基АлekcahдpФeдopoвnчkepehcknn)和俄羅斯臨時政府,依舊沒有停戰的打算。
‘這對德國而言可不妙。本是為了儘快終結戰爭才推動俄羅斯革命的,可如果戰爭無法結束,那這一切就毫無意義。’
在這世界裡,若無意外,二月革命後依舊會由克倫斯基和臨時政府掌權。
克倫斯基性格溫和,左右逢源,在外人看來,是個適合領導新生俄羅斯政府的人。
但問題在於,他會不會和原本的曆史一樣,拒絕停戰?
對此,漢斯無法確信。
畢竟如今俄羅斯的盟友隻剩法國,而德國在戰場上占據優勢,一旦停戰,那條件也會是由德意誌帝國來決定。
光是領土割讓的問題,德方的最低要求就是讓波蘭、波羅的海三國、阿塞拜疆等高加索三國,以及芬蘭和烏克蘭獨立,徹底脫離俄羅斯。
無論如何,他都無法想象克倫斯基會接受這個條件。
如果他真是個能果斷做出屈辱性割讓決定的人,當初十月革命時,也不會那麼輕易地把政權拱手讓給布爾什維克了。
‘而且就算不是克倫斯基,換成其他人也一樣。’
想想曆史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談判時,就連布爾什維克政府都因此吵得天翻地覆,堅決不願接受,可想而知,若是俄羅斯臨時政府,又怎麼可能會乖乖簽下比《凡爾賽條約》還要屈辱千百倍的協議?
所以,最終的選擇,依舊是列寧。
唯有列寧,才能無視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強行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結束戰爭。
當然,他之所以能如此果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認為,隻要稍作喘息,日後發動世界革命,失去的領土還能再奪回來。
‘但即便如此,直接放任列寧回到俄羅斯,還是讓我心有芥蒂啊。’
最初,漢斯的想法很單純,隻是為了儘快結束東線戰場,才決定把列寧送回去。
可經曆了戰爭,他的想法發生了一點改變。
所以,現在是時候該給他戴上項圈了。
一個隨時能引爆的炸彈項圈,以防萬一。
......
“列寧先生,我已經聽完您的提議了。確實,對我們德國來說,並非壞事。”
“我就知道閣下能理解。”
“不過,我有一個條件。”
聽到漢斯的話,列寧的嘴角微微揚起,隨即又恢複了平靜。
果然,事情不會那麼輕易結束。要是就這樣談妥了倒也不錯,可眼前這位外交部長,顯然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角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什麼條件?”
“您不必緊張,這個條件是因為我個人對您的評價很高,才特意提出的。”
‘越是這麼說,越讓人不安啊。’
但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列寧也不可能就此退縮。
他屏氣凝神,認真傾聽著對方的要求。
片刻後——
“這絕對不可能!”
列寧猛地從椅子上站起,渾身顫抖,怒吼著看向漢斯。
“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甚至芬蘭,我都可以理解!但要我們永久放棄烏克蘭和高加索?還要將沙皇夫婦及整個羅曼諾夫皇室交給德國,作為未來戰犯審判的對象?!這根本無法接受!”
“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求。而且列寧先生,您剛才可是親口保證,隻有您才能結束這場戰爭。難道是我聽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