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丘吉爾:我有一計
【死裡逃生的英國遠征軍,傷亡人數超過十萬。】
【大英帝國曆史上最慘痛的敗戰。】
【憤怒的市民痛斥親人之死——“阿斯奎斯和弗倫奇,把我們的兒子還來!”】
【英國全國掀起對首相無能的批判——阿斯奎斯內閣的垮台信號?】
“哈......好不容易把火熄了,這該死的媒體又拚命往裡邊添柴。”
阿斯奎斯看著滿是對自己的批判和指責的報紙,隨手將其丟進垃圾桶,一臉疲憊的雙手捂住了臉。
就在伊普爾的友軍成功撤離,讓他稍微鬆了口氣的同時,關於他的問責聲浪也隨之席卷全國。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整整十三萬名英國士兵,在伊普爾的戰壕裡犧牲或受傷。
這樣的慘劇,必然需要有人負責,而公眾怒火最先燒向的,便是作為戰時領袖的阿斯奎斯首相。
“這該死的戰爭,隻會不斷折磨我......”
難道他會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嗎?
絕不。
“沒錯,我的確命令弗倫奇發起攻勢,但我從未要求他必須進攻伊普爾,也沒讓他自投法軍的陷阱。”
然而,無論是他的敵人,還是曾經的友人,如今全都把矛頭指向了他。
甚至連他敬重的國王陛下,也是如此。
就連他曾倚重的財政大臣大衛·勞合·喬治,如今也徹底背棄了他,在公眾麵前大肆批評他無能,稱他根本不適合擔任戰時首相,若再讓他繼續執政,自由黨政府將徹底瓦解。
老實說,這番話並非毫無道理。
阿斯奎斯或許算得上是個合格的和平時期領導者,但在戰爭爆發後,他的行動遲緩,缺乏果斷,一直以來都受到批評。
‘......無論如何,不能再放任勞合·喬治胡作非為下去了。’
勞合·喬治的倒戈,不僅讓議會動蕩,連內閣大臣們都受到了影響。
就連一向堅定支持他的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似乎也因為他在奧斯曼問題上支持了丘吉爾而心生不滿,逐漸與他保持距離。而下議院議長、強硬的反俄派布萊克本子爵約翰·莫利joey),也已經倒向了勞合·喬治。
‘好在基奇納和內政大臣雷金納德·麥克納reginadckenna)仍然支持我......’
但這份支持,又能持續多久呢?
經曆了一次次信任者的背叛,阿斯奎斯已經不敢抱有太多信心。
至於丘吉爾......嗯,他還是那個丘吉爾。
‘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讓自己成為替罪羊。’
這不僅僅是冤枉的問題。正如報紙和廣播大肆渲染的那樣,最壞的情況是,他可能會被趕下首相之位。
而屆時,那個位置就會落入背叛者勞合·喬治,或者保守黨領袖安德魯·博納·勞andrebonara)的手裡。
“我們需要換掉約翰·弗倫奇。”
“......您是認真的嗎,首相?”
阿斯奎斯的話,讓他的秘書不禁露出擔憂的神色。
眾所周知,弗倫奇的性格更像是一頭嗜血的猛犬,而非溫順的綿羊。
而猛犬一旦被逼入絕境,便會見什麼咬什麼。
秘書最擔心的,便是他的怒火會直接撕向首相。
“必須有人對這次慘敗負責,這是無可避免的。”
但阿斯奎斯已彆無選擇。
英國民眾因至親戰死的悲憤,需要一個犧牲品來平息。
那麼,這個犧牲品就不能是他,而必須是彆人。
而作為戰敗的統帥,約翰·弗倫奇無疑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
“去通知基奇納戰爭大臣。他和弗倫奇一向不和,應該不會反對。”
對於約翰·弗倫奇來說,除了主動辭去統帥之職,他已彆無他選。
與其遭受羞辱,被剝奪軍職,不如趁尚存體麵時,主動請辭。
更何況,這裡是大英帝國,而非那個把文官統治當成笑話的德意誌帝國。
當首相下令問責時,又豈是區區一個總司令所能抗拒的?
......
“想要撤換我?哈!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是誰,現在又想把所有責任都推到我身上?!”
但不得不說,阿斯奎斯的想法未免太過淺薄。
因為就在約翰·弗倫奇得知他們決定拿自己來當替罪羊的瞬間,這位將軍就已經開始暴跳如雷,口中的怒吼幾乎要噴出白沫。
“該死!你們以為我會就這麼乖乖一個人去死?!”
弗倫奇在軍中十分有名,他那暴躁的脾氣,還極度記仇的性格不僅在英國軍被許多人評價其為“瘋子”,甚至在德軍和比利時軍等協約國的將領間也惡名遠揚。
當然,既然倫敦方麵已經決定撤換他,他也沒有辦法拒絕,但要他一個人背負全部罪責,成為伊普爾慘敗的唯一責任人,他絕不會答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也就是說,伊普爾戰役的進攻完全是阿斯奎斯首相和基奇納戰爭大臣的強烈要求下進行的?”
“沒錯。而且從秋天開始,我軍就一直麵臨彈藥短缺的問題,阿斯奎斯和基奇納卻始終未能拿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我不知向他們請求彈藥增援多少次了!”
“哼......”
“更何況,後來調查發現,就連政府為伊普爾戰役提供的炮彈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竟然是劣質品!我們的英國遠征軍之所以失敗,根本就是內閣的無能與不負責任造成的!”
幾天後,《泰晤士報》頭版刊登了一篇對約翰·弗倫奇元帥的獨家專訪。
文章內容指出,遠征軍從一開始就因炮彈短缺等問題,根本沒有做好進攻準備,卻被迫在內閣的強硬命令下發動攻勢,而且使用的炮彈中大部分都是劣質品。
當然,整篇采訪中,弗倫奇的責任被他自己輕描淡寫地帶過,反倒是政府的失誤被無限放大。但對於此刻的英國民眾而言,他們關注的並不是敗將的辯解,而是一個殘酷的事實——
他們的兒子們,在戰場上連像樣的炮彈都得不到,隻因政府的愚蠢命令,便永遠倒在了伊普爾。
“我們的士兵竟然連足夠的炮彈都沒有,根本無法正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