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皇室騷亂
聽完勞合·喬治首相的話,漢斯皺起了眉頭。
他很清楚勞合·喬治在說什麼——阿拉伯起義。aaration),即“侯賽因麥克馬洪書信”而起,其中英國向謝裡夫·侯賽因及阿拉伯人承諾獨立,鼓動他們對抗奧斯曼帝國。
‘問題是,我可不會輕易答應這件事,麻煩實在太多了。’
嘖,英國人為什麼總喜歡把燙手山芋甩給他們?
起初,漢斯以為奧匈帝國才是協約國陣營中的薄弱點,結果最近一看,奧匈和英國比相比,簡直就像個聽話的小天使。
好在與原本的曆史不同,這次英國的丙酮生產沒有受到阻礙,關於猶太人國家建設的提案壓根就沒有被提上議程,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如果有人對這感到疑惑的話,那就再次由打破四麵牆,喜歡“插手一切”的漢斯·馮·喬來解釋一番吧。
丙酮,是英國生產無煙火藥rdite)的關鍵原料,而無煙火藥又是炮彈裝藥的重要成分。
但丙酮的生產需要大量木材,而英德戰爭爆發後,英國的木材進口受阻。就在這時,猶太化學家哈伊姆·魏茨曼ceizann)提供了解決方案。作為回報,英國政府承諾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
“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
問題在於,英國早在麥克馬洪宣言中就承諾過,將包括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在內的整個中東地區劃歸阿拉伯獨立國家。
對阿拉伯人而言,英國就是在公然搞雙重合約。
但這還沒完,英國人的背刺遠遠不止如此。
因為不管是對阿拉伯人的承諾,還是對猶太人的承諾,英國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兌現。
“畢竟,當時的英國早已與法國和俄羅斯秘密達成協議,準備瓜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整個中東。”
甚至,英國不僅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做了承諾,還向奧斯曼帝國許諾,隻要他們拋棄同盟國,投靠協約國,就會保留他們在巴勒斯坦的統治權——換句話說,他們玩的是四重合約。
就連如今已經在外交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漢斯,也感覺自己和英國的操作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英國人榨乾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利益,卻隻為自己謀取好處,這種厚顏無恥的行徑,他隻能忍不住感歎。
果然,要想追上英國那種陰間操作,他還差得遠呢。
不管怎樣,阿拉伯問題對漢斯而言,是一個難以抉擇的燙手山芋。
畢竟,他明確知道經過英國的胡作非為後,整個中東會變成什麼樣子。
“關於阿拉伯問題,我認為我們有兩個選擇。”
第一,答應謝裡夫·侯賽因的要求,支持阿拉伯獨立。
第二,維持戰前局勢,承認奧斯曼帝國對巴勒斯坦及整個中東的統治。
如果是和平時期,漢斯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但問題在於,現在奧斯曼成了敵國,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了。
‘可惡,都是英國人的錯!唉......怎麼感覺比起奧匈帝國,英國才是真正的廢物啊。’
不過話雖如此,漢斯也並不打算讓奧斯曼徹底滅亡。
畢竟這樣做,會讓德國多年來在奧斯曼的投資、人力和時間全部化為泡影。
從德意誌帝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他們絕不能輕易放棄在奧斯曼的影響力。
“要不,乾脆和我們英國一起瓜分中東怎麼樣?先假裝支持阿拉伯人,等戰後再翻臉。哼哼,到時候他們又能拿我們怎麼樣?”
不愧是當年簽下“四重合約”的英國佬,勞合·喬治的提議透著一股純正的英式惡臭。
漢斯直接表示拒絕。
“中東同樣是德國的利益區域,我們不希望這片地區因外力乾涉而陷入長期動蕩。”
更重要的是,如果德國和英國一起瓜分中東,那他們辛辛苦苦建設的油田也要分給英國人。
開什麼玩笑?憑什麼白白便宜英國人?
不過,看起來勞合·喬治隻是隨口一提,他見漢斯態度堅決,也沒有繼續爭辯,而是換了個話題。
“那麼,您的意思是放任阿拉伯起義發生?”
“雖然這確實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我暫時還不想輕易下決定。”
對德國來說,最符合利益的選擇仍然是讓奧斯曼繼續掌控中東。
即便奧斯曼現在是敵國,它依然是一個深受德國影響的政權,更何況,自青年土耳其革命以來,奧斯曼的宗教屬性已經大幅削弱,逐漸向世俗化邁進。
而且就算他們真的幫助謝裡夫·侯賽因建立了阿拉伯獨立國家......這個國家到底能存在多久?這可不好說。
因為正如中東戰爭的曆史所示,奧斯曼帝國解體後,阿拉伯世界從未真正統一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各方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可以隨時反目,結盟與背叛就像翻雲覆雨一般。因此即便謝裡夫·侯賽因成功建立了他理想中的統一阿拉伯,最終也難逃分裂的命運。
眾所周知的阿拉伯亂局很可能再次上演,而對於德國來說,維持中東這片充滿“黑金”的利益格局才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貿然介入實在是一個令人猶豫的決定。
‘更何況,哈希姆家族唯一的資本隻是他們源自穆罕默德的血統正統性,憑他們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正伺機崛起的沙特家族。’
沙特家族,利雅得酋長國的統治者。
光聽名字就能看出,他們正是日後沙特阿拉伯的前身,同時也是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瓦哈比派的大本營。
看看當今的沙特阿拉伯就足以說明他們的危險性,甚至包括奧薩馬·本·拉登在內的眾多伊斯蘭恐怖分子,都出身於沙特或受到其影響。
從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角度來看,他們理應提前鏟除這個隱患。
而哈希姆家族早在1750年代就曾敗於沙特家族,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再次潰敗,被迫將阿拉伯的統治權拱手讓出。
因此即便給他們提供武器支援,他們的下場也很可能會和美軍撤離後的阿富汗政府軍一樣,一觸即潰。
‘歸根結底,能真正製衡沙特家族的,恐怕還是奧斯曼帝國......’
事實上,早在1805年,奧斯曼帝國就曾出兵鎮壓勢力日益膨脹的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
當時的哈希姆家族已經被逐出麥加與麥地那,整個中東一片混亂。奧斯曼出手,也是為了維護阿拉伯的和平。
而如今的奧斯曼帝國早已衰敗至極,加之世界大戰的混亂,沙特家族自然又開始蠢蠢欲動,試圖再度擴張。
“目前來看,我們無法就此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