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臨時政府混亂之際,將尼古拉二世一家從俄羅斯送走。]
“這群狗娘養的......”
——時間回到幾天前。
列寧看著漢斯送來的密信,臉色頓時陰沉得像張被揉爛的廢紙。
讓自己救出沙皇一家,把他們送去德國?
漢斯·馮·喬這個混賬東西,真把自己當成隨叫隨到、無所不能的阿拉丁神燈了不成?
要不然,怎麼可能對一個比任何人都想讓沙皇去死的共產主義者下達這種荒唐至極的命令?
但最糟糕的是,列寧還無法拒絕這個命令。
如果他不照辦,德國就會把他們之間的關係公之於眾,到時候臨時政府巴不得抓住這個機會,把他當成眼中釘,一刀砍下去,連個屍首都不會留下。
到時後果可想而知,革命將被德意誌帝國的臟水徹底玷汙,而列寧本人也會被牢牢釘上“德國間諜”的烙印,再也無法回到俄羅斯。
這對列寧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必須避免的結局。
不過,幸運的是,救出沙皇並非完全沒有好處。
要是這件事純粹對他不利,那他連考慮都不會考慮。
尼古拉二世現在對臨時政府而言,就是一塊難以下咽的雞肋,殺了他,怕激起反噬;留著他,又會讓人民的怒火越燒越旺。
而就在臨時政府焦頭爛額、承受人民怒火的當下,沙皇一家卻神不知鬼不覺地逃往國外?
這可就炸鍋了。
百分之百的概率會炸鍋。
至少,現任臨時政府首腦格奧爾基·李沃夫是坐不穩這個位置了,而臨時政府的支持率也將徹底跌至穀底。
這正是列寧與布爾什維克派崛起的絕佳機會,他們會趁勢贏得工人階級的支持,並在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以此為基礎發動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讓俄羅斯徹底赤化。
這個計劃,列寧至今還未告訴任何同誌,但經過無數次思考後,他確信這是最優解,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方案。
所以,儘管內心充滿煩躁,他還是決定,這次,就按漢斯·馮·喬的意思去做吧。
反正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儘快鏟除那群貪婪的資產階級反動派,掌控俄羅斯的政權。
但問題是——
光靠列寧一人,根本無法完成這件事。
......
“難以置信,竟然連我,托洛茨基,也會參與到營救沙皇的行動中。”
“列寧同誌的計劃並非完全荒謬,不是嗎?托洛茨基同誌。如果這次行動成功,臨時政府將遭受重大打擊。”
“我明白,科巴。我在理智上能理解,可這顆心卻無法接受!”
托洛茨基早就知道,列寧與德國之間存在某種聯係。
但他一直以為,那不過是像日俄戰爭時期,列寧曾接受日本和英國的資助一樣,僅僅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事業,而暫時與德國合作罷了。
“說我是德國的間諜?那不過是敵人編造的謠言罷了。同誌們,當初我穿越德國來到俄國時,坐的是封閉列車,甚至沒有機會與德國人交談,又何談勾結?”
麵對同誌們的質疑,列寧當場擺出一副荒謬至極的表情,輕鬆地笑著反駁。
當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個再明顯不過的謊言。
儘管有太多可疑之處,托洛茨基依然選擇相信列寧。
這其中也有現實的考量。
畢竟列寧是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這個派係內性情各異、理念不同的人能夠團結在一起的核心。一旦列寧動搖,布爾什維克勢必也會分崩離析,而托洛茨基所憧憬的世界革命也將徹底化為泡影。
但,直到列寧下令營救沙皇的那一刻,托洛茨基對他的信任徹底動搖了。
當然,列寧依舊用他那慣有的華麗辭藻,強調這次行動對革命的重要性,並成功說服了托洛茨基勉強點頭同意。
可即便如此,這件事也未免太荒唐了。
一個共產主義者,竟然要去營救沙皇?要去保護那個讓俄國走向毀滅、讓無數工人流血犧牲的人民公敵?
如果這個消息傳出去,他隻怕得羞愧的再也無法抬起頭來。
“唉,又來了。”
見托洛茨基一臉鬱悶地拍著胸口,斯大林,或者說朱加什維利,無奈地搖了搖頭。
從奧地利開始,他們莫名其妙地結伴同行至今,托洛茨基一遇到這種情況便絮絮叨叨個沒完,實在令人心煩。
雖然靠著與托洛茨基的關係,在革命時期,斯大林並沒有像原本曆史中那樣毫無存在感,甚至在布爾什維克內部占據了一席之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願意忍受這個自負又多疑的猶太人整天叨叨不停。
無論如何,他隻想儘快完成任務,早些返回彼得格勒。
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托洛茨基依舊會喋喋不休,但至少能暫時耳根清淨一會兒。
“托洛茨基同誌,朱加什維利同誌,沙皇一家即將抵達。”
“看樣子,臨時政府並未察覺到我們的行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彼得格勒正在遭受轟炸,臨時政府哪有閒心管什麼沙皇?”
“也是,黑海艦隊前不久才向德國投降,臨時政府恐怕早已焦頭爛額了。”
俄國革命爆發後,黑海艦隊曾駐紮在敖德薩,以防禦羅馬尼亞軍隊,那裡也是托洛茨基的故鄉。然而,艦隊很快撤往塞瓦斯托波爾,任由形勢發展。
儘管臨時政府命令黑海艦隊解散,以免戰艦落入德國人之手,但艦隊的指揮官們一直在觀望局勢,等待一個明確的答案,臨時政府究竟能否穩固統治?
但事實證明,臨時政府不過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最終,黑海艦隊司令安德烈·埃貝哈特Аhдpe?nА?вгyctoвnчЭ6epгa?pд)與參謀長亞曆山大·高爾察克Алekca?hдpВa?льeвnчkoлчa?k)決定,趁著革命浪潮席卷艦隊、水兵可能要像當年“波將金”號叛變時那樣割斷他們的喉嚨之前,主動向德國投降。
“愚蠢的克倫斯基,至少應該先把艦隊司令給撤換了。”
“深有同感。”
托洛茨基和朱加什維利冷笑著嘲弄那位正焦頭爛額的臨時政府首腦。
畢竟,僅從名字就能看出,黑海艦隊司令安德烈·埃貝哈特是個德國裔。
把一支艦隊交給德國人掌管,最終向德國投降,這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嗎?
尤其是在這種隨時可能被自己部下殺死的情況下,就更不用說了。
而事實證明,十月革命之後,黑海艦隊的軍官們的確被憤怒的水兵集體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