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赤軍的一員感覺如何,布魯西洛夫將軍?”
“......姑且不算壞吧,托洛茨基‘同誌’。”
1916年3月7日。
曾是俄羅斯帝國最後的名將,又擔任過臨時政府總司令,如今則是赤軍將軍兼托洛茨基軍事顧問的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目光始終未曾離開窗外。他注視著登上列車奔赴前線的士兵,語氣冷淡的答道。
在原本的曆史中,布魯西洛夫對蘇維埃俄國並不友好。
畢竟在他看來,正是那些人,出賣了自己畢生守護的俄羅斯疆土給德國及其走狗。怎可能讓他心生好感?
當然,從理性來看,他也明白若當時不立即結束戰爭,整個俄羅斯恐怕早已土崩瓦解。如此抉擇在那樣的情勢下或許彆無選擇。
但情感上,他始終無法原諒列寧和蘇維埃俄國的所作所為。因此,他拒絕重返軍隊,選擇隱居起來,靜靜等待生命的終點來臨。
直到托洛茨基親自登門造訪那天。
——請加入赤軍吧,布魯西洛夫將軍。俄羅斯需要您,需要將軍!
起初,他隻覺得,“這些混賬到底來耍誰的?”
那些將俄羅斯領土拱手讓人的家夥,居然還有臉提起“俄羅斯”這個詞?
因此,哪怕對方身邊帶著肅殺氣息的契卡分子,布魯西洛夫仍毫不客氣地回絕,要托洛茨基滾蛋。但托洛茨基卻毫不退讓。
他不斷強調自己與列寧不同,是堅決反對簽署布列斯特裡托夫斯克條約的人,還信誓旦旦地表示終有一日要奪回那失去的疆土,竭儘全力地勸說他加入赤軍。
當然,他這樣做也有充足的理由。
布魯西洛夫身為俄羅斯帝國最受尊敬的將領之一,一旦他加入赤軍,不僅將極大提升蘇維埃政權的聲望,那些原本還在猶豫的帝國軍官與士兵們,也會因此受到鼓舞,更加堅定地倒向己方陣營。
在托洛茨基的遊說與行動下,布魯西洛夫的心開始動搖。
——父親,來吧,如今的白軍正接受西方帝國主義的支援,意圖徹底毀掉俄羅斯。他們才是真正的賣國賊!
更重要的是,早已加入赤軍、在布瓊尼麾下擔任騎兵團指揮官的兒子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的勸說也起了關鍵作用。
“白軍是賣國賊......這話並非沒有道理。”
的確,儘管大戰早已結束,西方仍不願放過俄羅斯。他們賴在濱海邊疆,利用自己曾經的部下科爾尼洛夫,妄圖再次在俄羅斯掀起分裂的風暴。
他不能再袖手旁觀。
最終,在兒子與托洛茨基的勸說下,布魯西洛夫下定決心,穿上了赤軍的軍裝。
不是為了革命,不是為了共產主義,隻是為了,俄羅斯。
“自將軍您加入以來,戰況便對我們日益有利。照此趨勢,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挺進貝加爾湖。”
“現在還不是高枕無憂的時候,托洛茨基同誌。既然白軍節節敗退,協約國也不會袖手旁觀。”
事實上,一如既往地對俄羅斯滿懷“關切”的英國,哪怕正為殖民地的叛亂焦頭爛額,也仍在計劃向俄派兵,企圖阻止赤軍的東進。
而德國雖然目前尚未有實質性動作,隻是讓東部艦隊駐紮在海參崴,但布魯西洛夫明白,他們不久之後必有動靜。
“哼!他們插手不了多久。民眾不會允許他們那樣做的。”
儘管布魯西洛夫憂心忡忡,托洛茨基卻不以為然,冷笑著回答。
大戰剛剛落幕,整個歐洲彌漫著前所未有的厭戰情緒。
沒有哪個歐洲人願意再陷入戰爭泥沼。
就算英德兩國強行派兵,也必將因民意反對而無功而返。
而一旦協約國撒手,白軍也就徹底完了。
“我們將收複西伯利亞,迎來真正的和平。”
而後,積蓄力量,收複俄羅斯昔日失地,發動世界革命,將整個世界染成紅色。
與失敗的列寧不同。
“......但願你說得沒錯。”
麵對托洛茨基那充滿野心的笑容,布魯西洛夫由衷地說道。
但願他的這份野心,彆把俄羅斯帶向毀滅的深淵。
......
“大家也都知道了,西伯利亞的戰況開始朝著對蘇俄有利的方向發展了。”
“果然不出所料。”
貝特曼·霍爾維格不滿地嘟囔著,好像單是“白軍”這麼不爭氣這件事本身就令他惱火。
其他大臣也同樣露出了不快的表情。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反應。
“但說到底,還是令人失望。科爾尼洛夫在戰爭時期是頗負盛名的能將,白軍的其他將領也都是戰爭中有所作為之輩,原以為他們起碼能撐上一年呢。”
一直忙於爭取預算與土地改革的庫恩大臣歎道。
“看來我們確實是太高估白軍了。”
“嘛,就算是科爾尼洛夫,也無能為力吧。西伯利亞原本就是人口稀少的地區,再加上白軍其實也不過是各自為政的軍閥聯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起初,大家都誤以為科爾尼洛夫刺殺了列寧,這才勉強讓白軍有了點凝聚力,但當敵軍掌握了主動權之後,他們又回到了過去的老樣子。
據報告,安東·鄧尼金、尼古拉·尤登尼奇等科爾尼洛夫麾下將領,花在彼此扭打上的時間,甚至比對付敵軍還要多。
就連原本曆史上在蒙古大鬨一場的瘋男爵馮·恩琴的上司謝苗諾夫,也代替他的手下恩琴,與貝加爾哥薩克們玩起了“阿塔曼ataah首領)遊戲”,南下至蒙古邊境,與x國乾起了架。
更彆提,俄羅斯白軍的大多數都是些想恢複帝製時代特權的貴族和極右翼分子。
彆說獲得俄羅斯民眾的支持了,有不少人連看到他們都隻會破口大罵,叫他們滾蛋。
相比之下,赤軍則是以“為列寧複仇”為名團結一致,托洛茨基不僅實施大規模征兵,還頒布了第22x號令,積極拉攏包括布魯西洛夫在內的舊帝國將領,把軍隊從一支拿著槍的乞丐隊伍,打造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赤色武裝。
‘當然,比起原本的曆史,現在願意加入赤軍的將領人數肯定少了不少。’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因為奧爾加成為烏克蘭女王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