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革命!”
“托洛茨基和布爾什維克,立刻停止戰時共產主義!”
1916年12月1日,距離1917年的風暴僅一步之遙。
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喀琅施塔得,水兵們怒吼的聲音響徹雲霄。
那是對漢斯早已預見的無儘內戰,以及戰時共產主義所引發的饑荒的憤怒呐喊,是對日益加劇的布爾什維克權威主義與官僚主義的深深絕望。
“同誌們,我們可是在革命時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啊!”
起義的主導者,斯捷潘·馬克西莫維奇·彼得裡琴科cteпa?hak?oвnчПetpnчe?hko)忍無可忍,朝那些終於拿起武器的水兵高聲呼喊。
確如他所說,波羅的海艦隊的水兵們在俄國革命之時,正是布爾什維克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哪怕在四月革命、臨時政府與布爾什維克的鬥爭中,他們也毫不猶豫地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
他們曾深信,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會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下,改變俄羅斯悲慘的現狀。正因如此,他們才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
但看看現在的俄羅斯吧。
這是布爾什維克承諾的未來嗎?
彼得裡琴科與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絕不是。
“就在上個春天,托洛茨基還信誓旦旦地說,內戰會在一瞬間結束。戰時共產主義不過是臨時措施,很快就會終結!”
可現實呢?紅軍依舊在伊爾庫茨克寸步難行,托洛茨基卻將俄羅斯所有的男子統統拖往西伯利亞。而所謂為了給前線提供武器與糧食而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依舊無休止地壓榨著人民。
這還不是全部。
革命初期無產階級自由參與政治的權利已經蕩然無存。托洛茨基等人的專製權力日益膨脹,原本用於鏟除反革命勢力的契卡,如今卻將大部分精力用在監視與控製工人、農民身上。
這絕非俄羅斯人民,也絕非喀琅施塔得水兵所夢想的世界。
他們從未希望革命的終點是這樣的結局。
“托洛茨基與蘇維埃政府必須立即終止這場毫無意義的內戰!必須停止戰時共產主義,解散正在吞噬俄羅斯的官僚集團,按照蘇維埃憲法賦予無產階級經濟與政治自由!”
革命,必須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在一切無法挽回之前,必須將蘇維埃引回正途。
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們,為的隻是這一點。
“我們從未想過要推翻蘇維埃。我們所要求的,僅僅是麵包與和平!這是蘇維埃憲法賦予我們的自由!”
“讓蘇維埃政權歸還無產階級!”
“我們要求工人自主權!”
隨著水兵們一腔積蓄的憤怒徹底爆發,現場氣氛沸騰如火。彼得裡琴科隨即指向冰封海麵彼岸的那座龐大城市。
那是昔日的彼得格勒,為了紀念據傳被科爾尼洛夫暗殺的列寧,現已改名為列寧格勒。
“同誌們,我們去列寧格勒!在我們的訴求被接受之前,在莫斯科履行他們承諾之前,我們絕不會放下武器!”
“嗚啊啊啊啊——!!”
在如山洪爆發的呐喊聲中,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高高舉起紅旗,宛如海嘯一般,朝著列寧格勒推進。
而那座城市,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們的腳步。
......
“叛亂?你說這是叛亂?加裡寧到底乾什麼吃的?!”
不久後,喀琅施塔得叛亂的消息便傳到了托洛茨基的耳中。
毫無懸念,托洛茨基的反應也如所有人預料的一樣——暴怒。
隻見托洛茨基憤怒的怒吼聲在房間中回蕩,他的眼睛瞪得像銅鈴一般,就像那些將他描繪成魔鬼的西方宣傳畫那樣,整張臉漲得通紅,仿佛下一刻就要噴出火焰與煙霧,他猛拍桌子,滿臉怒容,憤怒地咆哮著。
喀琅施塔得叛亂的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托洛茨基的心中掀起驚濤駭浪。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畢竟這次舉起武器的,可是在四月革命時期曾一直堅定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喀琅施塔得水兵!
而在列寧格勒,情況也已完全失控。即便列寧格勒蘇維埃負責人米哈伊爾·加裡寧nxan?лnв?ahoвnчkaлn?hnh)試圖安撫那些水兵,他們還是在短時間內就控製了整座城市,整座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那座作被視為俄國舊都與革命象征的城市,如今陷入了一片混亂和動蕩之中。
“必須立刻鎮壓叛亂!”
“可我們的部隊大都還在西伯利亞,到底拿什麼兵力去鎮壓?況且,彼得裡琴科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們現在是要求對話,我們必須予以回應!”
“對話?你是說我們要接受他們的條件?簡直是癡人說夢!馬上進行自我批評,同誌!”
於是布爾什維克們臉色煞白地在“立即鎮壓”與“先行對話”之間爭論不休。
但不管意見如何,大家都明白一點:這場叛亂必須儘快結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為這一次不是反革命勢力作亂,而是布爾什維克政權的根基、他們所代表的無產階級群眾在憤怒中爆發了。
這是長期內戰、戰時共產主義和布爾什維克高壓統治下,人民的怒火終於爆發的結果。
難怪在曆史上,列寧會將喀琅施塔得叛亂評價為比任何反革命勢力都更加危險的威脅。
這場叛亂,是俄國人民對布爾什維克深深失望的證明。
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叛亂可能並不止於喀琅施塔得。
“該死,該死,該死!”
這種危機感在托洛茨基心中,甚至上升為了恐懼。
他深知這場叛亂的嚴重性,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成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巨大汙點,更可能會成為他失敗的鐵證,也將暴露出他的弱點。
在不滿者日漸增多的當下,這顯然對他極其不利。他必須立刻采取措施應對。
因此,托洛茨基在短暫沉思後,果斷下令:
“不許談判。彼得裡琴科和那幫人是對蘇維埃舉起反旗的革命叛徒,和西伯利亞的反動分子沒什麼兩樣。對待這些叛徒,我們絕不能心慈手軟,隻能用槍和刺刀!”
也就是說,他決定以武力強硬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