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幾天戛納電影節官方要舉辦慈善晚宴,楊簡也提前和吉爾·雅各布與蒂埃裡·福茂說了他要去紐約敲鐘,到時候會派馬丁去代表他出席,並承諾會捐款2000萬美元。
這讓兩個老頭嘴都快笑歪了,這也就是戛納主競賽單元一部作品隻能拿一個獎,否則他們都想多給楊簡一個導演獎或者金棕櫚啥的。
彆說組委會不能乾涉評委的評選結果,隻能說一般不會乾預。
真要是有點py交易,隻要電影不是差到人神共憤的地步,金棕櫚都能給的。
楊簡大方的捐1000萬美元也不止是為了這一屆拿獎才捐的。
他的作品和演技都絕對過硬,但為了統子的獎勵,以及為了給以後給柳亦妃來戛納刷獎做鋪墊。
隻要到時候柳亦妃的表演達到要求,就算不是最出彩的那一個,影後也一定就是柳亦妃的。
而且楊簡在《海邊的曼切斯特》裡的表現看看新聞和大家的評論就知道了,沒人會說他這是花錢買獎。
結束這邊的應酬,楊簡兩口子又和瑞安·雷諾茲兩口子、瑪麗昂·歌迪亞、鞏莉、章紫怡、昆汀、妮可·基德曼、簡·方達等人又聊了一番。
酒會嘛,人家來捧場,總要儘到主人的禮節。
就算是初次見麵的電影人,楊簡也會跟對方聊上幾句。
不知道聊什麼也沒關係,就瞎基霸扯唄,一通商業互吹,留個好眼緣,萬一下回人家當了什麼電影節的評委,人情世故總要講一講吧。
今天來捧場的很多,也幸虧把馬丁叫過來了,否則楊簡的臉真要變僵,都是累的。
反正到就會散場的時候,楊簡的臉的確是沒變僵,但是嗓子快冒煙了,都是說話說的。
所以整個酒會過程,楊簡喝了不少酒,雖說不會喝醉,但是也格外的有興致,兩人一直折騰到淩晨三點過才睡去。
酒後亂性這事倒也真的,隻不過不能喝醉,能亂性的,一般大家都沒喝醉,都是借著酒勁饞對方的身子。
......
第二天中午醒來的時候,馬丁已經準備好了媒體對於《海邊的曼切斯特》評價以及電影節場刊。
《海邊的曼切斯特》拿到了3.4分的場刊評分,不是最高,但也是在所有已經展映的主競賽單元影片中,僅次於《冬眠》3.6分的第二高分。
媒體、影評人對於《海邊》的評價也很高。
電影節藝術總監蒂埃裡·福茂還專門在場刊《銀幕》上寫了一篇評論文章。
“楊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並非一部關於救贖的電影,而是一曲獻給‘無法和解者’的生存哀歌。它以冷冽的影像、克製的敘事和我們偉大而傑出的導演和演員簡·楊穿透靈魂的表演,撕開了好萊塢式創傷治愈的虛假外衣,直抵人性最真實的困境——痛苦不必被戰勝,活著本身就是一場沉默的抗爭。”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偉大,在於它用近乎殘忍的真實,為所有‘無法走出陰影’的人正名:雪不必融化,春天不必來臨。在永恒的冬季裡蹣跚前行,已是凡人最悲壯的勇氣。當結尾的長鏡頭定格在隨波搖晃的漁船,我們終於懂得:有些人生注定無法靠岸,而大海的遼闊,足以容納所有漂泊的靈魂。就像楊簡說的那樣:痛苦無需被美化,真實自有其力量。”
瑪德,楊簡看了以後,直呼失策。
福茂這影評報道出去以後,他還怎麼忽悠可親可愛的影迷們《海邊的曼切斯特》是一部治致)愈鬱)係電影啊?
不過楊簡也不能說什麼,人家福茂寫了這麼一篇誇讚《海邊》的影評,人家肯定是出於好意和對楊簡作品的認可,否則沒必要專門寫一篇影評發布在場刊上。
算了,就放過大家一馬。
《好萊塢報道者》則是認為:“《海邊的曼切斯特》是一部情感深沉、細膩入微的影片。導演肯簡·楊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和敘事手法,將主角李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儘致。楊的表演尤為出色,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內心充滿痛苦和掙紮的角色,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影片探討了家庭、親情、責任和寬恕等主題,引導觀眾思考如何在麵對生活中的巨大變故時找到內心的力量繼續前。”
《衛報》高度讚揚楊簡的演技同時,也誇讚了傑西卡·查斯坦的表現:“傑西卡·查斯坦飾演李的前妻短暫戲份讓人們看到了她驚人的情感爆發力,尤其在重逢場景中,兩人的對手戲可以稱之為當代電影中最令人心碎的瞬間之一,她僅用一場懺悔改寫配角定義。這是一部關於悲傷的解剖課,拒絕任何廉價的救贖。”
英國《視與聽》雜誌評價《海邊的曼切斯特》:“用畫麵替代台詞,讓沉默成為最有力的獨白。以個體悲劇映射人類共通的生存困境,這是一出複雜情緒的完美交響曲。”
《紐約時報》則是認為:“這是一部反雞湯式的現實主義。不同於傳統療愈故事,影片拒絕強行和解的結局。李最終選擇‘與痛苦共存’的處理方式,這是對創傷最誠實的銀幕呈現。”
《紐約客》:“楊的精彩表演讓每一幀畫麵都充滿無聲的呐喊,他值得一座影帝獎杯。如果沒有更優秀的電影,我甚至建議把最佳男主角獎和金棕櫚一起頒發給他。”
《帝國》雜誌:“楊用冰封的海岸線,構築了現代人的精神廢墟。影片還向我們展現了集體麵對創傷時的不同應對機製。與此同時,影片的敘事結構通過細膩的情感刻畫和人物內心痛苦的描繪,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現實世界的真實和複雜的人生狀態。楊通過這種特殊的表現手法,促使人們思考生活的真諦以及如何麵對人生中的困境和痛苦。”
奧斯卡前哨媒體indieire網站評價道:“楊用幽默解構沉重,;例如搬不動的擔架、被冰箱門砸頭、流血時響起的電話——這些荒誕瞬間讓悲劇落地,證明生活從來苦樂參半。”
《電影手冊》:“楊的閃回如記憶幽靈:過去暖黃)與現在冷藍)的色調對立,不是技術炫技,而是心理真實的視覺化。漁船從歡樂載體變為殘骸,成為救贖未完成的終極隱喻。楊對長鏡頭運用,賦予沉默以雷霆之力。”
當然,也有質疑的。
《名利場》雜誌就質疑道:“當李最終離開曼徹斯特,是否暗示逃避的正當性?影片對‘不和解’的浪漫化,可能消解心理乾預的必要。”
楊簡看到這段評論後也是無所謂的一笑,《名利場》可能壓根就沒看懂這部電影。
而且,一部作品,不管再出色,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隻要大部分人喜歡就好。
媒體和影評人們的大力誇讚,也沒讓楊簡擔心會引發不好的結果。
像柏林和威尼斯,甚至就是戛納本身,以前都經常出現影評人特彆看好的電影,但是評委又偏偏不給獎的情形,年初的柏林不就是這樣嗎?雖然楊簡覺得《白日焰火》拿獎沒問題,但就是有影評人和媒體不認可。
不過今年的戛納楊簡不會有這個擔心,他又不是要求金棕櫚大獎,他現在隻想要影帝。
對於戛納組委會來說,一個影帝而已,給楊簡又何妨?加上楊簡的表現也的確值得一個影帝獎杯,大家也都很認可他的演技。
大家都那麼熟了,總要講點人情世故不是。
所以楊簡壓根就不是太擔心媒體誇獎起到反作用。
外媒的這些好評,也被華夏的媒體翻譯後報道了出來,這下可好,不但沒辦法忽悠外國影迷,連華夏的影迷都沒辦法忽悠了。
瞅瞅你們乾的好事,當真是“好事”做儘。
“戛納當地時間5月17號,楊簡導演新片《海邊的曼切斯特》在電影宮盧米埃爾廳進行首映。影片得到了媒體、影評人和各大導演的高度讚揚,楊簡的演技也備受稱讚。《海邊的曼徹斯特》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畫和感人的故事情感而受到各大影評人的認可,被認為是一部極具情感衝擊力的電影,引起觀眾的共鳴......”
“《海邊的曼切斯特》的通過悲傷、真實和些許幽默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楊簡的出色表演亦是為電影增色不少,楊簡繼柏林摘得影帝桂冠後,也有望在戛納再度拿到一座最佳男主角獎杯。同時,盧卡斯·赫奇斯和傑西卡·查斯坦等演員也呈現了出色的表演。”
“楊簡導演新作《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強調了家庭、悲傷和複蘇的主題。它深刻地探討了人類情感和內心痛苦,同時也傳達了一種關於麵對不幸和重新開始的信息。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備受讚譽的佳作,觸動了觀眾的內心,在戛納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華夏的網友們第二天醒來看到楊簡和《海邊的曼切斯特》相關新聞的時候,一個個又是議論開了。
白翎島的郭昆:“我屮艸芔茻,楊簡的新電影這麼厲害的嗎?那麼多外媒都在誇,這是又要拿獎的節奏?”
愛吃香辣鴨舌的古威:“我看了不少媒體的報道,《海邊的曼切斯特》拿不拿金棕櫚我不知道,但是楊簡一定又能收獲一個‘戛納影帝’頭銜,太特麼劉嗶了。這是要連拿歐洲兩大電影節的影帝獎杯啊。這是要像導演一樣拿全滿貫?”
留下一縷芳菲:“你們彆忘記了,《海邊的曼切斯特》是英語片,楊簡什麼用意,那真的是昭然若揭,我敢保證,他就是衝著奧斯卡影帝去的。否則話完全可以拍成華語片嘛,比如《海邊的大連》、《海邊的琴島》、《海邊的日照》的等等。”
愛吃麻汁茄子的那劍木:“神特麼《海邊的大連》、《海邊的琴島》、《海邊的日照》,樓上的你真特娘的是個人才。可不就像你說的那樣,楊簡就是衝著奧斯卡影帝去的,真的很期待能出現一個華人奧斯阿珂影帝。”
愛吃生料酒曲的薑珊珊:“麻蛋,看了外媒和國內媒體報道的新聞,我都對《海邊的曼切斯特》這部文藝片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期待,到時候一定要去點演員瞅一眼。”
小法棍:“這個曼切斯特是我知道的那個曼切斯特嗎?就是曼聯和曼城所在的那個曼切斯特。”
看看書:“那肯定不是,楊簡電影裡的曼切斯特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距離波士頓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它的全稱其實就叫做‘海邊的曼切斯特’,主要是為了和英國的曼切斯特區分開,當地的居民投票改叫‘海邊的曼切斯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