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楊簡和柳亦妃,今天到場的6位演員都在《婚姻故事》裡都有很重要的戲份。
飾演女主角離婚律師的是薑雯麗,這位的演技沒的說,起碼國內的獎項她是拿了個遍。
李乃聞飾演的是男主角的第一任律師,演技也不錯,未來的叔圈天花板。
王智飛飾演的是男主的第二任律師,演技也不錯,國民度也很高。
潘紅飾演的是女主角的母親,三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得主。如果拿一屆可能有偶然,可人家拿了三屆,就算金雞獎含金量不如國際頂級的電影節高,能拿三屆也很厲害了。
至於舒倡,她在電影裡飾演柳亦妃的妹妹。
“各位,那我們就開始吧。”楊簡又是環視一周,開始了今天的劇本圍讀。
“我拋磚引玉,先介紹一下我的角色......”
楊簡飾演的男主角身份是一位在先鋒戲劇導演,在bj經營一家小劇場劇團。
他才華橫溢但總是以自我中心,習慣掌控一切,包括妻子的事業。他理性冷靜,但在與妻子的離婚戰中逐漸情緒失控。
因為不願意隨妻子搬到魔都,導致夫妻雙方婚姻破裂。在離婚官司中,他在法庭上被揭露出軌劇團女演員,這又讓他陷入兒子的撫養權爭奪戰。
不過在電影的最後,他學會妥協,在杭城安家以靠近兒子。
楊簡開場後,大家也開始談起自己對角色理解。
柳亦妃飾演的女主是前電視明星,婚後成為男主劇團的演員。
她熱情感性,長期壓抑自我需求以迎合自己的丈夫。
與丈夫的婚姻出現危機以後,在離婚過程中她逐漸覺醒,找回職業自信。
她的關鍵劇情有——因為一部電視劇的邀約與母親年紀大了,她決心離開bj,重啟演藝事業,也能更好的照顧母親。
在離婚的過程中,她通過薑雯麗飾演的離婚律師意識到自己在婚姻中的犧牲,爭取獨立和撫養權。
在電影結尾時,她與丈夫和解,但明確拒絕丈夫複合。
薑雯麗飾演的律師,精明強勢。她推動女主角爭取自己的權益,但也激化了男女主角夫妻倆的矛盾。
她有一句經典台詞:“社會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父親,但對母親的要求永遠是聖人。”
女主角離婚律師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非常重要。
李乃聞是男主角的第一任律師,主張與女主角友好協商。
他是一個溫和派,試圖避免對抗,但因男主角離婚案件複雜被替換。
王智飛飾演的是男主角查第二任律師,激進好鬥。
這個角色的作用就是將男女主角的離婚推向殘酷的法律戰,要求剝奪男主妻子的撫養權。
石悅安鑫飾演的是男女主角7歲的兒子。
他在電影裡的作用就是離婚爭奪的核心,天真地試圖調和父母矛盾。
在電影結尾時適應了父母分居的生活。
潘紅飾演的是女主母親,喜劇演員出身。老太太幽默開朗,支持女兒離婚,但偶爾會添亂,比如錯誤傳達法律建議。
舒倡嘛,就是女主的妹妹,幫姐姐處理離婚事務,姐妹互動提供輕鬆時刻。也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還有一些配角,今天都沒來,他們的戲份不多,不過也必不可少。
男主劇團成員,比如他出軌的對象,也會側麵反映男主的自私。
還有一位觀察員,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影響法庭判決。
這個身份不止是國外有,國內其實也設置有這樣的職位,隻是還沒有全國普及。
每位演員談完自己對於角色理解後,楊簡又聊起了《婚姻故事》的劇本。
“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考慮到婚姻的複雜性,我們這部片子裡沒有純粹的好人或壞人,隻有被製度與情緒裹挾的普通人。所以在表演的時候,千萬要注意。”
“片子中也存在性彆雙標,女主因為‘母親’身份被苛刻評判,男主卻因‘藝術家’的身份被寬容。所有這些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而殘酷的婚姻解體圖景。”
眾人聞言也是頻頻點頭,他們拿到劇本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感覺。
楊簡也不是自己一個人說,也讓大家各抒己見,這部電影是為了給柳亦妃拿影後,但他也準備在奧斯卡操作一下,不但他和柳亦妃的表演很重要,其他的每一個配角都很重要。
聽完大家的理解,楊簡也替大家解讀了整個劇本。
《婚姻故事》其實就是一場解剖婚姻的冷靜手術。
這是一部以離婚為切口,深入探討婚姻本質的劇作。劇本通過高度結構化的敘事、細膩的台詞設計以及精準的角色刻畫,將一段感情的破裂過程轉化為兼具痛感與詩意的藝術表達。
可以從結構、主題、台詞、符號四個維度進行解讀——
先說劇本的結構,這就是一出從“愛的宣言”到“愛的葬禮”。
開篇的“虛假烏托邦”,蒙太奇式的旁白——電影以男女主角夫妻倆朗讀彼此寫的“愛的信”作為開場,列舉對方優點:他擅長帶孩子,她總是記得我的電話號碼以及所有的一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中間也加入了反諷設計,這些旁白後來被揭示是妻子寫的“婚姻谘詢作業”,而男主從未完成自己的部分,這裡暗示婚姻中單向付出的失衡。
《婚姻故事》中的三幕劇結構——
第一幕建立:展現婚姻裂痕,妻子想搬去魔都,丈夫舍棄不了自己的事業而拒絕,再到衝突根源,也是電影的內核之一,自我實現與家庭責任。
第二幕對抗:律師介入,夫妻雙方矛盾升級,從協商到離婚訴訟,再到體製如何異化人性。
第三幕和解:夫妻雙方爭吵後的崩潰與妥協,到愛的殘餘如何轉化為新型關係。
再就是閉環敘事,開頭與結尾的呼應。
開頭女主的信中寫道:“我永遠愛他,儘管已經沒有意義了。”
結尾男主讀到這封信,落淚但微笑愛的終結不等於愛的消失。
再談談《婚姻故事》的主題,這部電影講到了婚姻中的權力、性彆與製度暴力。
婚姻中權力的博弈,這就涉及到丈夫的控製欲。
電影通過許多細節展現他在家庭,比如丈夫修改妻子的表演方式、拒絕她導演的機會、甚至她的發型,他會對妻子說:“你短發更好看。”
丈夫的自私被包裝成“藝術家的專注”,直到他出軌的事情在法庭上被揭露。
妻子在律師的點撥下意識到:“我變得越來越小,直到消失。”
至此,妻子終於開始覺醒。
《婚姻故事》裡的性彆雙標,楊簡直接用台詞直接表達出來。
女主律師的台詞:“社會接受父親邋遢、缺席,但母親必須完美。”
而而男主的律師則是攻擊女主:“她酗酒、利用性魅力獲得角色。”
實際上女主很少喝酒,就算偶爾喝一次,她也隻喝了一小杯。
電影裡還闡述了製度如何撕裂人性,以及法律程序的荒誕。
評估員觀察兒子與父母互動,如同“動物實驗”。
雙方律師將私人矛盾轉化為法律話術,比如他們都在爭奪“監護權”而非讓自己的雇主去“共同愛孩子”。
在夫妻雙方徹底撕破臉以後,曾經深愛對方的兩人在法律壓力下說出了“希望你死”這種最惡毒的話,但爭吵後卻又相擁而泣→。
體製逼他們扮演敵人。
不過整部電影的台詞設計也不是針尖對麥芒,而是將矛盾偽裝成日常的刀鋒,用“平淡對話”隱藏衝突。
舉個例子,比如女主說“我需要一個自己的律師。”
男主回道:“當然,如果你覺得需要。”表麵支持妻子,實則否定她的焦慮。
爭吵戲的“螺旋式爆發”,劇本用長達兩頁的台詞讓夫妻雙方的矛盾逐步升級:從抱怨、翻舊賬,到人身攻擊,再到最後的崩潰。
爭吵的過程中還會說出:“每天醒來,我都希望你死了!”這樣的話。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愛到極致的反麵不是恨,而是絕望。
為了讓整部電影的氛圍能輕鬆一些,不至於那麼壓抑,所以劇本也用幽默作為一種調劑。
女主母親的插科打諢,比如她會對自己的女兒說:“離婚很棒!你會愛上單身!”
用喜劇來稀釋悲劇感,也能讓觀眾在覺得壓抑的時候感受到一絲輕鬆的氛圍。
生活有很多苦,但並不全是難過的時候。
《婚姻故事》裡也有一些符號與隱喻。
首先是空間象征,bj與魔都。
男主留戀的bj,他那封閉的劇場,象征他的控製圈。
女主所在的魔都更加現代化,象征她的新生活。
還有門的含義,妻子總被關在門外,丈夫劇團的門、夫妻在bj公寓的門,而她總是被排除在決策之外。
電影中的一些身體語言也彆有深意,結尾處女主幫男主剪發,象征剪斷婚姻紐帶,但保留親密,他們畢竟還有一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