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簡知道傅偌清未來會成為中影的話事人,因此所以人家既然主動開口了,這個麵子自然是要給的。
他可不是為了讓對方欠他人情啊——主要大家都是體麵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這種小事情就不用講什麼人情不人情了。
當然了,如果傅偌清自己非覺得欠了楊簡一個大人情,那就和他楊簡無關了,純屬人家主動要欠的。
楊簡故作思忖片刻,才緩緩開口:“傅董,情況你也看到了,你這個時間點加入進來,大家的份額肯定都要被壓縮……”
就在傅偌清以為這事沒戲的時候,楊簡卻是話鋒一轉:“不過傅董是老朋友了,你既然開口,這麵子還是要給。這樣吧,我從天眼影業的份額裡拿出5,傅董也沒嫌少,上影的任董前段時間來bj出差,他來找我,我也隻給了5的份額。”
傅偌清喜出望外,他是知道《火星救援》有多少家出品方的,在這個時候還能拿到5的份額,不錯啦!
“多的我就不說了,都在酒裡,我敬楊導一杯。”傅偌清舉起酒杯,示意一下之後,一口就悶了。
......
《唐探》慶功宴結束的第二天,接著就是《火星救援》團隊的碰頭會。
天眼大廈一間寬敞的會議室內,二十幾張熟悉或略顯緊張的麵孔圍坐在巨大的黑胡桃木長桌旁。
楊簡端坐於主位,目光沉靜。
“人都齊了,我們開始吧。”
沒有多餘的寒暄,他簡潔地宣布會議開始。
“好的,導演!本次項目研討會的核心任務,是對前期科學顧問提出的幾個關鍵場景的科學可行性進行最後的論證和拍板。”
會議在嚴謹而有序的氛圍中推進。
宇航服的材料選擇與製作工藝、火星車的動力係統設計、地火通訊延遲如何在戲劇性與真實性間取得平衡,以及涉及到的天體物理學、航天動力學、植物生理學、電化學、材料工程乃至複雜的計算機模擬技術……
原著小說與電影呈現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探討這些科學設定的可行性與理論支撐。
一個個議題被提出、討論,有的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比如宇航服的最終款式和製作方已經敲定;有的則仍在糾結——比如某些場景是否需要進行戲劇化處理、處理的尺度如何把握、觀眾接受度如何,都需要進行最終的確認。
楊簡多數時候隻是安靜地聽著,偶爾在麵前的平板電腦上劃動幾下,或是端起手邊那隻溫潤的青花瓷茶杯,淺淺地啜一口。
然而,他那份沉靜的存在感,卻如同山嶽般壓在每個人的心頭,他每一次微微的點頭或不經意的蹙眉,都牽動著會議室裡空氣的流動。
主要是因為楊簡還是小說的原著作者,大家任何一個質疑和反對,都是在反對楊簡。
儘管知道楊簡不是小氣的人,可還是很有壓力。
每當團隊成員充分表達完各自的建議和想法後,楊簡才會用簡潔而富有邏輯的語言做出最終裁定,有時也會耐心解釋如此決定的緣由。
會議進行到關鍵場景的討論——風暴突襲阿西達裡亞平原,神州號緊急升空,主角被遺棄。
巨大的投影幕布上鋪展開火星阿西達裡亞平原的地貌圖,模擬的沙塵暴遮天蔽日,一艘標有神州號的飛船在狂暴氣流中劇烈顛簸,畫麵極具衝擊力。
“停一下!”一個略帶沙啞卻中氣十足的聲音響起。
坐在楊簡右手邊第三個位置的中年男人站了起來。
他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苟,黑框眼鏡的鏡片在頂燈下反射著理性的光芒。他叫張榮橋,本次項目的科學顧問之一,更是華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
能請動這位國士級人物出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火星救援》作為華夏首部硬科幻巨製的名頭。
張總工程師帶著科學家特有的嚴謹,精準地點在投影幕布上那團象征風暴核心、劇烈翻滾的紅色氣旋中央。
“楊導,各位,我個人認為這裡的戲劇化處理有些過度誇張了!”他的聲音平和,但每個字都帶著物理定律的分量,“火星風暴掀翻一艘準備充分、動力強勁的載人飛船?楊導,你是小說的作者,肯定清楚——火星的大氣密度是多少?隻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僅僅百分之一!”
他環視一周,用更形象的比喻強調:“想象一下,在地球上,你把一台大功率工業風扇開到最大檔,對著幾張薄紙片猛吹,紙片會被輕易卷走。但如果你對著的是一塊沉重的花崗岩呢?結果不言而喻。火星上那點稀薄得如同歎息的風,它憑什麼能撼動‘神州號’這樣一艘結構堅固、自重龐大的航天器?讓它像狂風中的落葉般失控?這在物理學上是不可能的。”
他刻意停頓了一下,讓這份基於流體力學鐵律的結論沉入每個人的腦海,目光最終重新聚焦在楊簡身上,語氣依舊嚴謹而平和:“即使設定風暴時速達到200公裡,甚至400公裡,它在火星稀薄大氣中產生的實際衝擊力,也遠不足以對一艘設計精良的飛船構成致命威脅。這違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劇組的工作人員麵麵相覷,麵露難色。
科學理論方麵,權威科學家的話自然最具說服力。
然而,電影若完全拘泥於百分百的科學嚴謹,其觀賞性和戲劇張力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變得索然無味。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寂靜,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楊簡,等待著他的最終決斷。
張總工的邏輯環環相扣,物理學定律像一座難以撼動的堡壘橫亙在藝術創作之前。
楊簡的目光終於從平板電腦屏幕上移開。他先是看向張總工,眼神中帶著尊重,隨後緩緩掃視了在場的每一位成員。
他修長的手指輕輕捏住了青花瓷茶杯的杯耳。
過了幾個呼吸的沉默,他極其平穩地將杯子放回光潔的桌麵上,沒有發出一絲聲響。
“張總工……”楊簡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我非常理解您基於科學原理所提出的質疑,包括您剛才重點剖析的這個場景——風暴的形態結構、沙塵顆粒在低重力下的運動軌跡、飛船在模擬氣流中顛簸的傾角、乃至鏡頭最終定格時,男主角頭盔麵罩上沙礫撞擊的密度分布……”他的語速不疾不徐,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如數家珍,仿佛精確的手術刀在剖析問題核心。
“藝術不能完全淩駕於科學之上,但藝術也的確需要高於生活的表達。張總工,我並非要說服您改變科學立場,而是希望我們共同尋找一個平衡點——在確保電影核心故事精彩、觀眾體驗震撼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影片所涉及的科學設定符合邏輯,經得起推敲。”
張總工聞言,鏡片後的目光閃爍,陷入短暫的思考。
很快,他臉上露出一絲釋然和理解。他明白了,對於一部麵向大眾的商業科幻電影來說,楊簡所追求的平衡點才是正確的方向。
電影終究不是科普紀錄片,隻要大方向正確,核心邏輯自洽,一些必要的戲劇化處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他本身也不是那種墨守成規、不懂變通的人,否則也無法成為重大航天工程的總工程師。
“楊導說得很有道理。”張總工微微頷首,表示了認可。
隨著科學顧問不再堅持純理論的絕對嚴謹,接下來的討論環節便順暢了許多。
大家圍繞著如何合理化這個關鍵場景,提出了各種富有創意的技術細節補充和視覺呈現方案。
整整一天的研討下來,《火星救援》劇本中涉及的所有關鍵科學設定都得到了充分論證和優化處理。
其實楊簡在創作劇本之初就已經深思熟慮得思考過,今天的研討會更多是查缺補漏,並為那些必要的戲劇化處理找到能讓觀眾信服的科學解釋或邏輯支撐:
引力彈弓變軌:飛船返回火星救援時,利用地球引力進行加速變軌,通過動量交換實現高速飛行,即“引力彈弓”效應。
速度與對接:飛船逃離火星需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ks),而環繞飛行僅需第一宇宙速度3.6ks)。電影中因燃料不足無法減速,迫使楊簡飾演的江陽將返回艙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實現驚險對接。
人工重力:飛船通過艙體旋轉產生向心力,模擬重力環境,使宇航員可在艙內相對正常行走。原理基於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公式。
火星種植:男主角將棲息艙改造為溫室,利用火星土壤需殺菌處理)、人類糞便堆肥需發酵降低微生物危害)及精密的水循環係統種植土豆。華夏航天局去年已成功在模擬火星土壤中培育出10餘種植物。
製水:通過燃燒聯氨n?h?)分解出氫氣,再與氧氣結合生成水。現實中此法因聯氨劇毒且易燃易爆風險較高,航天局更傾向於從火星地下冰層提取水分的方案。但電影中作為主角絕境求生的手段,邏輯上可行。
同位素電池:放射性同位素鈈238)衰變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rtg),為探測設備供電。符合科學理論,安全防護層可有效防止輻射泄漏。
太陽能供電:飛船與火星車主要依賴大麵積高效太陽能電池板供電。現實中空間站的太陽能陣列已能實現84–124千瓦發電量,支持長期任務。
鋰電儲能:太陽能電力儲存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組,供無光照時段使用。
《火星救援》的科技設定融合了航天動力學、植物生理學、電化學、材料工程及計算機模擬等多學科前沿理論,其核心科技大多基於航天局現有成熟技術或對未來技術合理的推演延伸。電影通過楊簡飾演的男主角“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的務實科學精神,巧妙地將高深理論轉化為直觀的生存智慧,必將成為硬科幻領域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