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冬天的嚴寒給修墓工程帶來了諸多不便,但工程並沒有因此而停歇。工人們在寒風中辛勤勞作,努力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
在這期間,張好古也沒有閒著。他抽空前往蘇州,拜訪了葉紹袁。
兩人見麵後,各自說了些自己的身邊事,末了,葉紹袁表示希望葉燮能夠跟隨張好古學習。然而,由於葉燮年紀尚小,張好古認為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接受啟蒙教育。於是,他答應葉紹袁,等葉燮稍大一些,完成啟蒙之後,再讓他跟隨自己。
在上海的日子裡,張好古在上海的事逐漸傳開。許多人聽聞他的才學和品行,紛紛前來拜訪。這些人中有文人墨客、學者名流,也有一些對他的作品感興趣的讀者。通過與這些人的交流,張好古結識了許多江南地區的名士,拓寬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時光荏苒,轉眼間冬天已經過去,春天悄然來臨。大地漸漸複蘇,萬物開始煥發生機。
鬆江府的三月,是一幅被春風徐徐展開的江南水墨。梅花初綻的傲骨、柳條吐芽的柔媚與漸暖的天氣交織,構成早春最生動的敘事。
疏影橫斜的梅枝率先刺破殘冬的沉寂,白梅如雪、紅梅似火,在青磚黛瓦的巷弄間點染出驚鴻一瞥的豔色。老宅牆角的梅樹最是動人——花瓣沾著晨露時晶瑩剔透,待午後天光傾瀉,又化作宣紙上暈開的淡彩。賞梅人踏著石板路尋香而來,衣袂掠過處,驚起幾片零落的花瓣,恰似被揉碎的胭脂墜入春風。
河岸的垂柳已抽出鵝黃嫩芽,萬千絲絛垂向水麵,與遊魚的漣漪玩著捉迷藏。艄公撐船穿過拱橋,柳枝便拂過烏篷,將幾片新葉遺落在船頭的酒壺邊。孩童折下柳枝編成環戴在發間,奔跑時驚飛了棲息的黃鸝,而柳絮已在風中蓄勢,準備上演一場"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春日大戲。
晨起時薄霧如紗,午時陽光便穿透雲層,將石板路曬得微微發燙。老人們褪去夾襖坐在茶館簷下,看陽光在紫砂壺上升騰起氤氳;浣衣婦人赤足踩進淺灘,河水已褪去刺骨寒意。最妙是突如其來的細雨,沾衣不濕卻讓梅香愈濃,待雨歇時,潮濕的空氣中已混著泥土與青草的氣息,預告著更加恣意的春色。
暮色中的鬆江府最見風致:梅影漸隱於暗香,柳條在晚風中寫下狂草,而白日裡積蓄的暖意化作萬家燈火,將這座蘇醒的古城溫柔包裹。
張好古久居北方,難得一見這江南春色,稀罕的不得了,更是對梅花喜歡的不得了。
張好古對梅花的癡迷,驅使他從上海快馬到蘇州府。
蘇州府的香雪海,以"十裡梅花香雪海"聞名江南。張好古初次踏足時,正值早春,漫山白梅如雪覆枝頭,冷香沁人心脾。他駐足梅林三日,記錄下梅枝橫斜的千種姿態,更在《探梅筆記》中寫道:"疏影暗香非筆墨可摹,唯以心印。"這段經曆奠定了他對梅花的精神共鳴。
為探尋不同梅韻,張好古沿運河北上。途中在無錫黿頭渚觀察朱砂梅的濃豔,於揚州個園品味綠萼梅的清雅。每至一地,必訪當地梅農請教栽培技藝,收集的梅譜筆記達二十餘卷。其《江淮訪梅錄》詳載:"金陵烏衣巷古梅虯曲如龍,花開時絳雪鋪階,較之吳門另具風骨。"這種比較研究體現了他對梅文化的深度探索。
抵達應天府後,張好古在梅園結廬而居。此處集南北梅種之大成,他尤其鐘愛一株百年垂枝梅,每日拂曉觀其晨露綴花之態,曾作《甲辰梅事》記之:"老乾新花相映發,恍見天地生生之氣。"此時他的賞梅已超越形色之美,升華為對生命韌性的哲學體悟。
張好古流連於梅花叢中,就是夕陽西去時,也是不舍得離開。
殘陽將最後一縷金輝灑向梅林時,張好古的身影便如期而至。他總攜一壺清酒,選株最老的梅樹坐下,任由枝頭花瓣簌簌而落,沾滿衣襟。風起時,花雨紛揚如雪,他卻連呼吸都放得極輕,生怕驚擾了這場凋零的儀式。
他的指尖摩挲著粗陶酒壺,時而仰首呷一口——酒是冷的,梅香卻沁入喉間。偶有花瓣飄落杯中,他便凝視許久,仿佛那淡粉的弧度裡藏著未言之語。待一壺飲儘,便喚吳大寶再取一壺。隨從們不解其意,隻知老爺這般情狀,自看花時便成了定例。
梅樹下,時間似乎凝滯。張好古的袍袖漸積落花,他卻渾然不覺。過往的記憶與眼前的光景交織:或許是某年同在此處,有人曾為他折下一枝梅;又或是某句“聊贈一枝春”的承諾,終究隨花謝成了空響。酒至微醺時,他伸手接住一片花瓣,忽而輕笑,忽而長歎。
吳大寶遠遠望著,不敢近前。他見老爺時而舉杯向虛空致意,時而以指為筆在積花的地上勾畫幾筆,複又抹去。最後一縷天光隱沒時,梅林深處傳來低吟:“……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聲漸悄,唯餘滿地殘香。
事實上,無論張好古說些什麼,吳大寶等人都能夠清楚地聽到他所說的話語,但他們卻對這些話的真正含義感到茫然不解。
實際上,張好古是巧妙地借用了唐寅的言辭,來表達他內心深處渴望歸隱的願望。
葉家姐妹的離世,對於張好古來說,並非簡單的離彆,而是意味著永遠無法再相見。這種失去心上人的痛苦,讓他深感無奈和哀傷。
而老師的離去,則更是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老師不僅是他最親近的長輩,更是他在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正當他滿懷雄心壯誌,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導師卻突然離世,這怎能不讓他懊惱和悲痛呢?
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沒了方向。張好古的痛彆人是體會不到的。這種痛苦,他沒法去向彆人講,也隻能沉在心裡。
喜歡學名張好古請大家收藏:()學名張好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